第十届杏花奖上来自忻州市雁门剧社演出的是传统历史剧目《穆柯寨》,这是一出京剧的传统戏,大多梆子戏常演,这出杨家戏久演不哀。演出的大多还是原来京剧的套路,只是在唱腔上有所不同。杨六郎由郝建东扮演,穆桂英由武晓平扮演,杨宗保由张春凤扮演,八王由 扮演,演员实力相当,琴师张银楼是北路梆子有名的琴师。这出戏的情节大多戏迷熟悉,以前的老本和现在的《三关点帅》有所不同,《三关点帅》是太原市实验晋剧院集体创作改编的,由张焕、梁枫执笔,对不符合历史的情节加以删除,便剧情更加的紧凑,张驰有度。现场演出郝建东的音色甜美,唱腔热情奔放,听起来有种入耳的畅快,见太娘一场一段:“急忙忙出帐来迎接娘亲,……”音色越住上拔,有一种响彻脑海的震撼,真的是耐人寻味。他在李万林老师的唱腔基础上,使音色更加自然柔美,尽显北梆的本色。与八王对唱交印中,两人有一段激烈的争吵,这就和相声的“贯口”一样,要求演员口齿必须有劲清晰,既要快又要咬字准,也是对演员的吐字的严格考验,"我的儿子我要斩,不能不能你不能……”这几句君臣之间的争吵,在封建社会君为臣纲,这是大不敬的行为,在戏曲中则变的让人理解,如同家庭中的辨论。当然戏曲是从生活中吸取营养,趋于表现人们身边的事情。

这个老剧本有许多与现代观念不同的地方,实际上艺术要想跟上现代的观念,就要在其中添在一些新的元素,让观众有一种共鸣感,有种感同身受的效果。在这出戏“观阵”一场,孟良焦赞和穆瓜,杨宗保穆桂英对打中一回头在台上各种亮相,摆出的各种造型,看起来很美、很动人,同上世纪京剧前辈们的剧照十分相似,惊叹这些在艺术上的美感效果不同的时代表现的却是相同的,这些程式都是老艺术前辈宝贵的舞台经验的积累。剧中“见太娘”一场,佘太君为就孙孙,给儿子下跪,这在现实生活中虽有,但不可提倡,这种动作在晋剧《打金枝》中也有,我认为在戏曲中尽可能不用这种情节。在传统戏中演员也会随场次换几次行头,但是变化不大,就说穆桂英生擒杨宗保到山寨一场中,晋剧中高翠英主演的穆桂英在这一场中换上大红披风,下了大靠,变成了一场男女恋爱的情节,这要是在南方剧中会是含情脉脉,桃花粉面,很符合剧情的发展,原来的模式则没有下靠,你们说顶盔挂甲如何谈情说爱。我觉得后来改编的更容易让人接受。这出戏在戏舞台表演很有特色,唱腔流畅华丽,这出戏又是征战戏,也是唱功戏.杨六郎在戏曲中叫杨延景,有的叫杨延昭,不论何种叫法他是始终是一个保家卫国的忠臣良将,在代县有杨家祠堂,杨家将世世代在雁门关前生生不息,包括对手辽国都很佩服杨家的忠诚之士。

这出戏有几个矛盾冲突,杨六郎巡防遇到穆桂英,他看出穆桂英是个帅才,设下“美男计”诱她出山,“所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这也是杨六郎慧眼识才、运筹帷幄的良苦用心;为国尽忠、主动让贤的大将之风。孟良焦赞与宗保巡营与穆桂英巧遇,两人在打斗中互生爱慕,穆桂英不愧女中豪杰,主动求婚,上演了一场“凤求凰”逼婚记,“哪个少男不善钟情,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如同现在“闪婚”。小将在美女面前,还装点镇定,在穆桂英的“威逼利诱”下,也就顺水推船,成其好事。这就中了他父亲设下的"圈套"。他们两个如娇似漆,难舍难分。杨宗保被掳上山寨,是福是祸,杨六郎心里没数,直到宗保下山禀告别他:“在穆柯寨招亲了,取了个武艺高强的女大王”,杨六郎先是大喜,忽然来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说是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阵前私自招亲,按律该斩。这下可把小宗保吓坏了,焦孟二将赶快去请太佘太君和八贤王前来求情,可这是杨六郎定下的计,为便计策不让人识破,把事态扩大化,连老母亲和王家千岁的面子也不买。这是剧中矛盾最激烈火的场面,冒着和大家翻脸的危险,杨六郎不肯就范。倒是穆桂英真的下山来,他心里有点害怕,这个未来的媳妇真要来点真格的,真还是有点不好招架他唱到“宝帐里惹恼了穆桂英,自从那一日会一阵,到如今想起来还头疼,的武艺且莫论,在马上拿人手段强,也怪本帅不谨慎,这丫头拿我到怀中,焦孟二将高声喊,哪有个儿媳抱公公,三军阵前齐发笑,只笑的丫头脸发红,丫头她马上松松手,将本帅扑通一声掉下地尘埃,回营来修养三日整,到如今想起来还头疼”,说明杨六郎至今还心有余悸。这好似〈三关点帅〉中李月仙老师唱词:“为的破阵驱虎豹,为的是江山黎民大宋朝,数十年南里征北里战,南征北战东挡西杀,哪一件不是为保宋抗辽”。对许多忠臣老将的下场,他不免有点心酸:“老牛力尽刀尖死,侍奉君王一场空,打下江山赵家坐,战场上死的是我杨家的人”。杨家将忠烈千秋,就是后人们提起杨家将来不由的隶然起敬。杨家将的故事也就成了人们道不尽的流传了。

杨家戏在梆子戏颇多从《七星庙》到《太君辞朝》,剧目层出不穷,尤其在陕西山西河北,最受欢迎的就是杨家戏,出名的有京剧历代名家久唱不哀的《四郎探母》、河北梆子〈南北合〉以及由我省著名作家赵树理改编吴婉芝、郝娉芝、郭金顺主演的〈三关排宴〉,其他如〈金沙滩〉、〈五台会兄〉、〈杨八姐游春〉,这些剧目都表明人民群众对世代忠心,为国捐驱的杨门忠烈的崇敬怀念,在农村每年二月二,也叫“杨公祭”家家门口要贴上公鸡之类的黄纸,主要是因为杨家将这一天出征不太吉利,人们也忌讳在这一天出门,这种习俗在晋北乃至张家口世代流传,在代县至今有姓杨的,他们都是杨家的后代,,而关于杨家将的故事在山西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王培宾)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