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凌,女,江苏梆子旦角。生于江苏丰县。母亲是徐州地区四平调剧团,父亲是头把胡琴。

天资聪慧的她打小就随大人们模仿、哼唱;父母见她模仿哼唱的还是那么回事有意无意间进行诱导,果然,极具灵气的她哼出了“一板一眼,”唱出了“字正腔圆。”父母欣喜地成就了她8岁学艺,从此开始了步履艰辛的艺术生涯。在父母的护佑下,12岁登台献艺,雏燕亮翅,跃跃欲试。初中毕业后,爱唱爱跳的小燕凌投奔在山东唱京剧的哥哥,正式走上了戏曲之路。一段时间,演出了靠把戏《挑滑车》、《穆桂英下山》,满脸稚气的小女孩竟折服了百万戏迷。1983年,燕凌考入河南省戏曲学校,得益于豫剧常香玉、马金凤、阎立品的亲传;经过日复一日的刻苦钻研和虚心求教,她的成绩名列前茅。经过了系统化的学习与训练,她汲取了丰富的艺术知识和营养,潜能和天赋得到了充分地开拓,为今后的艺术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徐州文化艺术界领导慧眼识珠,把她从山东枣庄梆子剧团“挖”了过来,在江苏省梆子剧团扎下了根。咋来江苏省梆子剧团并不耀眼。一个清秀淳朴的小姑娘,不施粉黛,眼含几分羞涩,总是默默地站一旁听别人讲话;上班点名轻轻应声“到”便默默地走进练功房,之后带着一身的汗水离开;排练场上她静静地坐下来默默的体味每个动作,每句戏词;默默地上班,默默地下班,从不张扬,平平常常,日复一日。1988年,江苏省梆子剧团排演大型传统梆子戏《情梦》,王魁(文小生)一角分配到燕凌身上,接到剧本也许她暗自庆幸展示自己的机会来了。机会既来了,就要抓住不放,也许她就这样下的决心。于是她认真分析剧本,潜心研究角色;根据人物性格及地位的变化设计唱腔。在最后一场“情探”中,敫桂英试探王魁真假,她采用了先柔后刚的声腔来应对敫桂英的试问。当被敫桂英识破其忘恩负义的真面目要抓他到阎罗殿去对质时,唱腔又转刚为柔,以声腔来揭示王魁的胆怯。在板式上他采用了梆子戏的[非板]、[散板]后再转[慢板]的节奏处理,并大胆的借鉴兄弟剧种的声腔,最后采用了快节奏的[紧二八]板式,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拒不认妻的强硬心态。由于自己的刻苦钻研,用心体验,终在徐州市首届艺术节中赢得了表演一等奖。

《情梦》的一炮打响,团领导对她的表演实力作了充分的肯定。为了使她多得到锻炼,有意把适宜的大角小角压给她,哪行缺人上哪行。因此,燕凌演小生,唱花旦,扮青衣,饰老旦,各行不挡。天生的一股灵气,谁也挡不了。燕凌很快成为团里的主力演员,台柱子。多演出就能多得到锻炼,多积累就能在舞台上游刃有余,这一点,燕凌很清楚。尽管演出很苦很累,可她依然认真对待每个角色,认真总结经验。上进心极强的燕凌不甘做个平庸的演员,常挂嘴边的一句话“要做事情,就做好,要么,干脆不做!”因此她为演好每个角色,四处虚心求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海无涯,艺无止境。

1992年初,她正跟着江苏梆子剧团在上海大世界演出,无意中她看了上海昆剧团的一次演出,有着“武旦皇后”之称的王芝泉老师的一出《劈山救母》让燕凌如痴如醉。回到宿舍后,她就磨着团长帮她联系王芝泉老师,想学戏。经过徐州和上海两地文化局的多方联系,1992年,王芝泉老师终于同意把自己的名作《劈山救母》教给燕凌。当时,燕凌随剧团在上海大世界演出,下午晚上各一场,燕凌就利用早上休息的时间,每天挤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到昆剧团去跟王老师学戏,一个月的时间匆匆而过,梆子剧团在上海的演出结束了。燕凌不甘心只学了半截的艺术,毅然决定自费再赴上海,而那时,她的孩子才刚刚一岁多。王芝泉老师被燕凌的精神打动,主动帮她联系了最便宜的旅馆,又安排她到上海昆剧院吃食堂。

从上海回来后,燕凌就琢磨着怎么样能把昆曲的精华为我所用,经过一番努力,她灵活地把老师传授的双剑、单斧、走边等绝活巧妙地移植到梆子戏的表演技艺中来,还在武戏中加入大段唱腔,令人耳目一新。一出十几分钟的折子戏,燕凌苦苦练了三年。1994年她以该折子戏夺取徐州市第三届青年演员大奖赛一等奖。同年,从不收地方戏徒弟的王芝泉老师破例收燕凌为徒,并为她引荐俞振飞、李炳淑、梁谷音等。王老师说,在她所有的学生中,燕凌最穷,但是最刻苦,最踏实,对事业最热爱,最有灵性。她看中的正是这一点。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