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筠与潮汕戏曲艺术教育建设(一)
戏曲教育是新中国建立之后的新生事物,也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政策的体现。我国有300多个地方剧种(包括潮剧在内),在旧中国没听过有什么本剧种的学校,这些剧种的生命延续,靠的是民间职业班社、手工业式的师带徒传承方式续传薪火。因此,潮汕地区创建起戏曲教育,就必然是在继承传统培训方式的基础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演员学习班到以中专建制的戏曲学校,这样艰辛地摸索前进,发展完善起来的。郑筠就是50年代中期(1957年)投身到这一新生戏曲教育的创建工作的。他前(1957-1963年)后(1979-1985年)共十四个年头的日日夜夜,默默无闻地为这一新生事物,竭想尽虑,呕心沥血,与当年共事战斗的师友,浇灌出这朵艺术教育新花,绵延至今40多年,为本地区戏曲艺术,培养和造就出一代代的艺术人才,作出了应有贡献。郑筠同志离开我们已经16年了,回顾他在潮汕戏曲教育事业上的足迹和建树,以及留下来的累累硕果,这对后来者不无启迪和借鉴,应是有所裨益的。
郑筠(1917-1985年),原名郑诗章,笔名罗丹、于伦。揭阳市榕城镇人。自幼喜爱戏剧和音乐,青年时期是潮汕揭阳一带的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抗日期间参加抗日救亡文艺宣传活动,导演和自演不少当年的话剧名作,轰动一时。1947年旅居泰国时参加华侨进步文艺活动。1949年回国参加汕头文艺工团(任戏剧工委)。解放后,1956年从揭阳梅岗中学调到专区剧改会剧目组,为潮剧旧剧目作整理工作。越年因戏曲教育初建的工作需要,调到汕头专区戏曲演员学习班,后扩建为中等戏曲专业学校任教,从此便一直从事戏曲艺术教育工作。“文革”浩劫后,遭受不公平待遇,1979年重回戏校教研室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时年已届花甲)。
郑筠戏剧知识广博,中西戏剧理论都曾有过涉猎与深入探索,并能较好地结合中国戏曲艺术和潮剧这个地方剧种的实际开展理论研究,指导教学实践。50年代中期他刚到潮剧艺术教育岗位,除执教声乐和表演基本知识以及协助艺人教师剧目教学作剧本分析外,他深知自己过去是搞话剧,虽然戏剧有共性,但毕竟对戏曲艺术是个门外汉,须深入到艺人中去,向他们学习潮剧传统艺术,并和他们通力协作,把保留在艺人教师身上的技艺,用文字记录下来,进一步整理成课堂文字教材,这样就可打破潮剧传统教学只凭口传身授的局限。他先从旦角表演艺术入手,与艺人教师翁炳林(表演者)、林和忍(校对者)合作,编出了《潮剧旦角舞蹈基本动作》第一本文字教材,先后刊登于汕头专区剧改会分刊和广东省《舞蹈通信》刊物,受到了好评。接着郑筠参加了全地区性的“潮剧旦角”和“潮剧丑角”表演艺术的深入发掘,全面整理,并提升为理论。他把整理所得的资料,看成是教材资料宝库,进一步系统地把“潮旦”、“潮丑”两个行当的表演技术编成年级教材13册,并从仅有文字记录到有相片对照,还配上了音击乐节奏训练谱,更好地完善了丑、旦的课授教材,并大大促进了其他行当的教材整理。广东省戏曲研究室还派录相组来校,录制成“潮剧行当文功身段表演”的录相,并印发全省艺校作教学参考,产生了良好的影响。郑筠是戏剧艺术上的多面手,除整编上述潮剧行当表演教材之外,在潮剧声腔方面又编出《潮剧咬吐字方法》、《潮剧唱念教学初议》等多种唱腔技法和理论教材。在剧目教学上他为《花枪缘》、《金山战鼓》、《扫窗会》、《闹钗》等多个中型折子戏教学剧目编写了导演提示和导演阐述。在郑筠的建议和倡导下,文化教师也参加编写了一批教学剧目的剧本文学分析,并进行课堂讲解并形成文字教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文革”后拨乱反正期间,学校派我与郑筠同志,参加省文化局在广州召开的“全省戏曲传统艺术的抢救整理工作会议”,会后我们发现省戏工室尚保存有“潮剧旦角表演艺术像集”和“潮剧戏服、头盔、靴鞋、道具像集”全套照片和文字说明(潮剧这些资料已毁于十年浩劫),在省局和戏工室的大力支持下复制了两套带回来,填补了戏校的艺术档案这一内容的空白,(其中一套送给潮剧院保存)。因此,也引起院、校领导的重视,联合组成了整理传统表演艺术小组,并聘请年逾古稀的名女丑谢清足师傅和潮剧院名老艺人洪妙、武净吴大师傅等参加发掘整理工作,一共整理有潮剧女丑表演程式四大套、项衫丑椅子功和烛台功、南派武功和旦角水袖法50式,以及现代戏《妇女代表》表演艺术资料等,都作了摄影和文字记录。这对戏校表演专业的教材建设又是一次丰硕的收获,尤其在女丑艺术的文字整理上,郑筠是花了较大的力气,并对谢清足师傅的女丑表演艺术特色写出专门论文,刊登在《潮剧艺术通讯》上。
另方面郑筠在培养、扶掖中青年教师工作上,不遗余力做了大量工作,把自己编的一些理论教材《眼睛训练课》、《旦角的分行及其表演程式的特点》、《潮丑表演常识》、《剧本角色分析》等,拿给中青年教师,鼓励他们大胆讲课,以求锻炼提高其教学能力,增强专业理论修养。同时,发动和帮助生行主教教师,与有一定编写能力的新文艺工作者协作编好“生行程式化身段教材”,充分调动和发挥了中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提高编写教材能力,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协助教学基本建设上,既起着参谋作用,又尽心尽力协助教学部门编修教学方案、大纲,制订教研规划和教材编写计划等工作,确保学校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纵观郑筠前后十四年时间,在潮汕戏曲教育这门崭新的事业中,无论是教学基础建设或专业理论知识、音乐唱腔、表演艺术包括剧目教学等方方面面的教材建设,以及在扶掖后生,培育艺术新人上,都有着创造性的建树,在为本地区戏曲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步趋于完善,走向正规化和现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和业绩。正如郑筠晚年自我总结说:“重回戏校工作,已逾花甲,我很珍惜余年,希望在生命力不长的日子里,能尽所有为戏曲教育事业出点力量,做些有用工作。如果说年来有点滴成绩,对教学发展上有某些作用的话,这就是由于有这种指导思想,因而没有保留地竭尽精力,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工作态度、劳动态度较为端正之故”。这是郑筠处于晚景中的真心话,也是他的工作写照。曾记得1985年夏天,他对我谈及要竭尽棉力为戏曲表演艺术编写四辑文论,作为表演知识讲座的教材,可惜只编印了《戏曲表演特点》、《剧本与角色分析》二辑、而遽然离开人世,这不能不算是潮剧艺术教育事业的一大损失。我认为一个有较高智力的知识分子,又能为自己所热爱和从事的戏剧事业竭尽毕业精力,以“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为之拼搏,增砖添瓦作有益的工作,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回顾历史,缅怀过去,略记郑筠在潮汕戏曲教育建设中的业绩,以供后人学习借鉴,进一步促进戏曲教育事业更臻完善,再创辉煌,在造就艺术新人发挥更大作用。(录入:映红校对:文树)
摘自《梨园老黄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