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林晓贤
笔名“潮韵喜洋羊”,生于大潮汕,对于家乡文化情有独钟。喜欢潮剧,总想为潮剧做点什么。
小剧种,大魅力,小舞台,大智慧,梨园百花齐放,各有千秋,每一个剧种都有其自身独有的魅力和影响力,比起京剧,越剧,黄梅戏,昆曲等,我们的潮剧显然略微小巫,然其存在年纪,已是有四五百的年寿了。
潮水起处,潮音缭绕,这是我们大潮汕独有的魅力,也是我们大潮汕的文化瑰宝,凡有潮人的地方,必有我们的潮剧,乡音的传递,总会让在外的游子们涌起一种重逢的归属感。说起潮剧,自然也要谈一谈我推崇备至的潮剧名家——郑舜英。
郑舜英,一位温婉典雅的潮州美女,其扮相柔美,身轻如燕,唱腔珠圆玉润,行云流水。她是文化大革命后,我们潮剧界里涌现的一颗新星,劫后余生,在百废待兴的梨园里,忽有茉莉入园来,香气扑鼻,如一夜春风,沁人心脾。
命运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求时嘛,不遂愿,不争时,总会让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她本无心投身于此,然命运之神总会在无意间推着人往前走,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1978年,她十六岁,当时的潮安县文化局主办第二期文艺培训班,公开招收学员,她陪友同行去应考,监考老师让她上台试,由于害羞,她一句也唱不出,也许是她举手投足间有着一种叫做艺术的“影子”,又或许她遇到了贵人,注定人生将在此来个大转折,老师们让她回家去练习,放松放松,一星期之后再来考。再次重登考场,判若两人,一曲《蝶恋花》唱得有板有眼,即刻便被吸收为学员,从此与潮剧结下了割舍不了的情缘。
有一首闽南歌唱得好“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是的,人之所以会成功,想必付出的努力要多常人一倍。她勤学苦练,换来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努力、天赋,让她成为了重点培训的人才。
1981年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了潮安潮剧团(今潮州市潮剧团),主演的第一部戏便是移植于越剧的《莫愁女》,正是此剧让她一炮而红,此剧也成为了该团的金字招牌,也是我特别喜欢看的戏。时代造就了潮剧,潮剧造就了《莫愁女》,《莫愁女》造就了郑舜英,她的演艺生涯由此迎来了大春天。
潮州市潮剧团《莫愁女》(80年代赴新加坡版)第五场:倾诉
有一位我去年在微博上认识的新加坡潮剧戏迷,他说自从1988年潮州市潮剧团到新加坡演出,他第一次见到了郑舜英,就喜欢上了她的表演,一喜欢就是20多年。20多年,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喜欢要有多么发自肺腑,才会心心念念了20多年啊,我佩服他的长情,长情是最直接的告白,也是对一位演员成功塑造动人角色的肯定。1997年,该团再次赴新加坡演出,她扮演的“江姐”又一次倾倒了万千狮城迷,结束后,大伙都争相与她合影,直呼“江姐,江姐”,还有人说要买她演出用的那条围巾,可见她的艺术之成熟精妙,人气之旺。
潮剧《背妹上京》,主演郑舜英
1998年,在广东省第二届戏剧演艺大赛暨首届潮剧演艺大赛,她以《背妹上京》一折戏参加了比赛,并以人偶一体的出色表演荣获了金奖的第一名,让老一辈艺术家们称赞不已。2008年,该团以新编历史潮剧《曹营恋歌》参加了广东省第十届艺术节展演,郑舜英用她那精湛的演绎,以来莺儿一角再次让人折服,荣膺表演一等奖。同年,与潮剧泰斗姚璇秋先生、著名潮丑方展荣、著名作曲家陈鹏同批,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剧代表性传承人。
潮曲: 身在北国思家邦- 郑舜英
岁月甚安,纸短情长,一位许身于潮剧,为潮剧发展奔走的艺术家,其实我更喜欢用艺术工作者来形容她,因为她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便退居于幕后,成为潮州市艺术培训中心的老师,在下乡与教学中来回奔波,亦觉甘甜。一个人的艺术造诣之精湛,绝非是人云亦云,而是有目共睹,作为90后的我,只是在影像中品了一下她的青春,就这样沦陷,为之倾倒。
漫漫长路,她的艺术无休止符,她还在这条潮剧的大道上,呕心沥血,继续弹奏着、奉献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