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楚蕙原名陈玉珍,于1943年在香港出生,适逢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三年。战乱令人民生活贫困,同样,陈楚蕙的童年亦十分清苦;她有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她的最大娱乐就是每年过节酬神时看潮州戏,更梦想能够像潮剧演员那样穿上五光十色的戏服在台上演出。直到1953年,刚巧“新天彩潮剧团”招收幼童学戏,更包吃包住,自小喜爱潮剧的陈楚蕙便欣喜应试。所谓应试,实际上只是让班主看看幼童的相貌、体形是否适合,并由老师即席示范几个动作考考他们的领悟能力。这次“新天彩潮剧团”共收了两名女学生,包括陈楚蕙和郑楚香;张木津是剧团中唯一的教戏老师,无论是声腔、念白、造手或锣鼓,一概由他教授。当陈楚蕙和郑楚香学懂了一点舞台常识后,张木津便让她们上台当闲角,藉以增加她们的临场经验。据陈楚蕙说,由于她的骨架较大及硬,所以张木津为她选择了担演小生,也从此展开了她的“小生”生涯。
经三年学艺,陈楚蕙于1956年年底正式登台,演出她的处女作《雌雄剑》;其后曾当电影配音工作,主要为任剑辉、罗剑郎和林家声等人演出的粤剧电影配上潮语,然后卖到东南亚等地播放。这两年的配音生涯令陈楚蕙在演技及对人物的内心感情揣摸有深刻体会,至十七岁那年,她开始为香港万声影片公司拍摄《后母心》和《女状元》,更一举成名;至今,她已先后拍摄了百多部潮剧电影,当中有不少曾畅销本港及东南亚。当她于1966年12月首次到泰国曼谷西河大戏院登台时,有数千观众在机场接机,还有摩托车队为她开路。当时,空前热烈的场面令陈楚蕙激动得热泪满眶,连张木津及“新天彩”的团员也感到出乎意料之外;而最初订定的一个月演出档期更因观众的要求延至整整六个月。其后,全体演员前往新加坡牛车水人民剧场作首次演出,首十天的门票早在他们到达前已售罄,可见新加坡观众对陈楚蕙的爱戴可媲美泰国观众。
1970年是陈楚蕙的另一个人生转折点;当时她的演艺事业正如日中天,她却突然传出结婚的消息,令东南亚的影迷大为震惊。结婚初期,陈楚蕙仍有到泰国演出,但在怀孕后便毅然放下事业,专心在家相夫教子,并先后诞下四名子女。当子女渐渐长大并得到老爷奶奶照顾,陈楚蕙对孩子的事已不用太操劳的时候,她首要想到的便是重拾剧本复出。经过多次与家人商量,陈楚蕙终于在1980年复出;至今,期间曾与多个潮剧团合作,并多次前往泰国及新加坡等地演出。
1990年8月间,陈楚蕙成立了“香港楚蕙潮剧团”,主要成员为本港潮剧演员及中国广东揭西潮剧团的演员;成立初期,全团共有七十位成员,剧团的资金全由演出收入所得。1991年底,香港楚蕙潮剧团应新加坡政府邀请,举团远赴新加坡牛车水人民剧场作华族文化交流活动演出,共演了九个剧目。
对陈楚蕙来说,舞台演出和拍摄电影是有不同的。舞台能让演员在演技上有较多发挥机会,而电影则讲求自然,演员的表情动作也不能太夸张;但由于电影通常是跳场拍摄的,所以演员对情绪变化则较难掌握。陈楚蕙虽然一直以小生扮相见称,但当她在1993年于新加坡演出《奇婚记》时,曾首次以花旦扮相出现,当时观众均极为接受。
据陈楚蕙指出,作为一个反串小生的女演员,她的成功之处,在于她对喜、怒、哀乐的感觉了如指掌,并全情投入剧中人物,也每每随着剧情发展起伏而作情绪上的跌宕;加上她自幼开始接受训练,基本功相当扎实,又精于锣鼓场面,使她对剧中人物的表达发挥得淋漓尽致。陈楚蕙认为,反串当小生必需注重风度,举手投足都要给人潇洒倜傥的感觉。她后期的代表作包括《珍珠旗》、《红莲寺》、《胭脂女》、《白龙山》、《白玉扇》、《魂断铜雀台》和《秦原闯道》等剧目。
陈楚蕙认为目前潮剧在香港的发展并不太理想,除了每年在农历三月、七月盂兰节或年底酬神时有演出外,其余时间则很少有潮剧的演出。目前,香港的潮剧团只余下“新天艺”、“新天彩”、“新升艺”、“玉梨春”、“香港楚蕙”,以及规模较为完善的“新韩江”;观众亦较东南亚的冷淡。故此,陈楚蕙暂时并不考虑在香港授徒或举办任何推广活动;反之,若情况许可的话,她将会在新加坡开展潮剧艺术的培育。(后生人提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