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是风花雪月的东西--元宵花灯下,那一场美丽邂逅的《荔镜记》中多承多感的陈三唱的:“七尺丈夫莫漫猜,青梅有约故人来。殷勤为谢深情意,愿下温峤玉镜台。” 而“春香当当当,梦龙咚咚咚”则是一出几十年前改编自朝鲜故事的潮剧经典《春香传》中旋律优美,唱词富有诗意的唱段。赞叹佛教清规的“晨钟暮鼓”被春香和梦龙变成--“我变做紫禁城内龙凤鼓,你变做长安钟楼万寿钟。钟声响,当当当,鼓声响,咚咚咚。钟声敲醒千家梦,鼓声诉尽百姓衷。别人只闻钟鼓响,谁知是你我两心通。”佩服!风靡的程度就连牙牙学语的两岁幼童也会唱。《刘明珠》的刚烈、《辩本》中杨家将的忠勇、还有那转过了东篱花圃,来到垂柳荫的《苏六娘》......这是我印象中的潮剧,南戏遗音。
梅兰芳先生是这样赞誉潮剧:“我见过全国二百多个剧种,还没见到哪个剧种的音乐这么优美,这么富于艺术表现力!”。潮剧以唱腔曲调优美,戏文工整雅俗共赏,音乐唱腔是曲牌联缀为主的联曲体和板腔体综合体制,独特的一唱众合(帮腔)和古乐曲得以广泛流传。至今保留一唱众和,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帮腔形式。唱腔以轻婉抒情见长,多曼声折转,清丽悠扬。潮剧行当由南戏的生、旦、丑、净、外、贴、末发展到现在为十类丑、七类旦、五类生、三类净、其中以丑、旦两行表演较有特色。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潮剧的形成和发展,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潮剧的语言并非一开始就使用潮州方言。从明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这时的潮剧主要用潮州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场次的唱腔和道白,标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这说明潮剧从南戏演化的过程中,开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后才逐渐减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终完全地方化。潮剧是宋元南戏流传到粤东潮汕地区之后,融化吸收了潮州音乐以及潮汕其它民间艺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明代戴璟在《广东通志初稿》卷十八《风俗》中载:“潮俗多以乡音搬演戏文。”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载:“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戏。”1958年在揭阳的明墓中出土的、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抄本《蔡伯皆》和1975年潮州挖西山西在凤塘鹤陇施工时发现的明墓中出土的明宣德抄本《刘希必金钗记》,是明代潮人以乡音搬演戏文的文物佐证。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