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求必应“黄大仙”——怀念陈楚蕙

陈楚蕙的艺术生涯,多姿多彩,既与个人从艺积累、生活轨迹相连,也与社会时势、观众喜好相关。近六十年演艺顺风顺水,不过也历经穷通,跌宕起伏。笔者将其人为地分为四个阶段。

四季花开春常在

一是含苞期(1953-1959),10岁至16岁,习艺及为粤语片配音。陈楚蕙初入行时,正值香港潮剧低潮期,而粤剧正处全盛,名伶通过拍摄电影大放异彩。新天彩为求生存,除了每年演出为数不多的酬神戏外,大部分盈利来自将粤语电影配音成潮语电影,行销东南亚等海外潮人聚居地。陈楚蕙主要为粤剧生行巨星任剑辉、罗剑郎、林家声等配音,艺术处于摸索阶段,为此后的演出打好基础。

二是绽放期(1960-1965),17岁至22岁,拍摄大量潮剧电影。受粤剧电影启发,新天彩由被动配音,转为自主拍摄潮剧电影。陈楚蕙在短短六年间,先后拍摄了《后母心》《潮州女状元》《孟丽君》等黑白片,以及《洛神》《牡丹亭惊梦》《真假金牡丹》等彩色片,共计六十多部,整个东南亚因此而记住了她。为适应电影的表现形式,她在影片中表演程式简洁,偏于生活化,并逐渐自成风格。

三是红紫期(1966-1990),23岁至47岁,赴东南亚巡回演出。新天彩借助潮剧电影声誉,瞄准东南亚市场,应邀到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作剧场演出。陈楚蕙的剧艺由拍摄电影,转为巡回演出,所到之处万头攒动。她善于营造观剧气氛,表演富于激情,懂得通过眼神、手势、神态表现角色内心,有效调动观众。这一时期还包括1971年至1983年因婚育息艺,及至1984年10月复出。

四是怀旧期(1991-2012),48岁至69岁,开展多种联谊献艺。新天彩因变换班主,致使经营有所限制,陈楚蕙为满足观众需求,自行成立香港楚蕙潮剧团,与国内多家演出团体合作,多次组团赴东南亚及香港演出。为适应演出市场萎缩趋势,同时也满足热心观众怀旧情结,演出的剧目以盛年名剧为主,节目灵活多样,有大戏、折子、演唱会等。色艺已过盛年,但陈楚蕙激情不减,殊为可贵。

由于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应对及时,陈楚蕙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精彩。能够拥有如此骄人的成绩,离不开新天彩的扶掖,更离不开忠实戏迷的追随。

万千宠爱集一身

伴随陈楚蕙的每一次闪亮登场,她的身边总有戏迷粉丝的一次次漂亮亮相。1966年12月26日,当陈楚蕙随新天彩首次飞赴泰国演出时,数千潮籍观众到曼谷机场迎接,盛况空前。当她饰演的潦倒的吕蒙正、石平贵登台时,台下纷纷投来金戒、金链和钱币。谢幕时,更有热心人士馈赠以泰铢大钞编成的花串花篮。

新天彩首访泰国原定一个月演出档期,后来竟延至半年。首访新加坡一个月连演三十五场,观众和媒体均给予高度评价,当地报纸发表戏迷文章称“对于新天彩大军的南来,挟着潮州家乡的传统戏剧和改良戏剧,光扬正宗潮剧于海外……我们这里的潮剧一蹶不振……如果能因新天彩此来而得以再行茁芽趋向蓬勃,那是再好没有了。”陈楚蕙在《三看御妹刘金锭》中扮演的风流公子封加进最受新加坡戏迷青睐,这出戏既是开场戏也是落幕戏,中间又加演了两场。

此后四十多年,东南亚观众一如既往地挚爱陈楚蕙,留下了一段段亦艺亦友佳话。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戏迷成立了“楚蕙影友会”。随后,泰国和新加坡也组成多种戏迷组织。如泰国陈文辉等八位女戏迷投资,成立“八和娱乐机构”,全力支持陈楚蕙在泰国的演出,不求盈利但求不亏本。陈文辉女士为陈楚蕙剧艺奔走,数十年从不间断,情如姐妹,形同臂膀。2000年元月,八和机构出版了《海外潮音——陈楚蕙艺术评传》,作者钱丰先生以深情的笔调,浓墨重彩地记述了陈楚蕙的舞台人生。

在鲜花和掌声中,陈楚蕙也以感恩之心回报拥趸。她踊跃参加公益募捐演出,投桃报李为知音留好戏票,满足粉丝种种心愿,时时如宜人春风,温暖每一位同道中人。人送外号“黄大仙”,对她的有求必应,热心联结乡情乡谊,有口皆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