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蝉声几度》,梁卫群著,花城出版社2012年2月版,48.00元。
林菁
出版社编辑,广州
当下社会,满眼都是炙手可热的焦点新闻,资讯的关注度也如贫富差距,难以遏制地两极分化。在这样的大流之下,卫群不遗余力地走访多位镁光灯外、出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艺人,抢救他们的潮剧戏班故事,显得另类且难能可贵。
卫群的另类,还在于她的直书:某某人“不事打扮”,某某人“爱发牢骚,爱评说人家的艺术”……书中一个个性格各异、血肉丰满的老艺人,可爱、可信且亲切。可作为被叙写的当事人,他们能接受吗?
见面聊天时,卫群会讲一些采访的故事,也经常说,做这本书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包括唱段的版本挑选、音频剪辑等等,却不提自己的种种艰难。曾听人家转述她自己的话说,有“一种纯粹的东西”让她能够顺利地走进那个时代,并最终完成这本《知蝉声几度》。但我知道,没这么容易。
“人家怎么愿意接受采访讲那么多故事呢?”瞅住个空当,我还是释放了自己的好奇。她愣了一下,俏皮地说:“你看我生到酱合人惜。(你看我长得这么讨人喜欢。)”嘻嘻哈哈声,粉饰了她这两年多来走访中点点滴滴的不容易。那么,我只能自己找答案。
翻看过全书,有一段小注一直在心头,暖暖的。“当天用手机抓拍的照片,没拍到理想的镜头,想到老人对自己形象的珍惜,遂弃而不用。”(《过着平静生活的李玉莲》)。老人淡出戏迷视野40年,接受采访时已91岁,仍如此执着地珍惜形象,让人心有戚戚,而卫群亦小心翼翼地拿捏着分寸,诚如某评论所言,她没有滥用自己的话语权。
美编给来的封面初稿,本来有诸多剧照,热热闹闹地凑在一起。在外人看来,那是一个指代剧种的通用标识,卫群却敏感地捕捉到个中意义:“怕太实了,放谁都不够代表。”我们已习惯选取典型来指代,也习惯了被代表,可确实,那是一个剧种的辉煌,每一个个体,都在里边贡献了自己的光彩,却不能取代别人的光辉。恰好美编近来勤于挥毫练字,便用漫画笔法,嗖嗖画了若干乐器,其中一种,便是后来封面上的椰胡。
尊重当事人,尊重历史,这或许便是卫群讨人喜欢之处,也是她纯粹的基石。敬人者,人恒敬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