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晚,我有幸来到谢慧茹剧场观看新版《陈三五娘》。我提前一个小时到潮剧院,遇到了姚璇秋、谢素贞、郑仕鹏等老艺术家,还见到了新秀林燕云。随着时间越来越逼近晚上八点,到潮剧院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对这出戏的关注,可见一斑。
当张怡凰宣布《荔镜记》开始后,一声锣鼓,把全场都震住了,紧接着,那熟悉的开场音乐响起,锣鼓点点,铿锵有力,弦乐声声,翩然响起,那久违的感动,仿佛电影版荔镜记的开头。
只要是喜欢潮剧的人,一定看过1961年的电影版《荔镜记》。然而,电影受到时间的限制,很多舞台版的情节都被压缩甚至无情地删掉,所以一部完整的《荔镜记》,其实真正看过的人并不多。晚生我也是通过吴玲儿版本录音,才知道原来完整舞台版的荔镜记真容。此次重排此戏,广东潮剧院一团非常严格地遵从原来的舞台版剧本,情节和唱词都没有变化,让我意外之余,更是无限欣喜。尤其在传统潮剧音乐被不断篡改、锣鼓乐渐渐退出舞台的当今潮剧界,此次新版《荔镜记》竟然还把原来的潮乐基本保留下来,真是让我这个小戏迷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比起现在的潮剧讲求什么大场面,动不动就叫十几二十个群众演员登台闹得不亦乐乎,此次新版《荔镜记》在演员方面,就只有五娘、陈三、益春、黄九郎、欧氏、李姐、林大、卓二、小安、小七等十个人。即使是第一场看灯这样的热闹戏,也没有多出一个看灯的“路人甲”。有些人抱怨了:一团没钱请人么?怎么那么冷清!其实我觉得,如此的安排,真是导演的高明之处。中国传统戏剧讲求的就是一种意境之美,只有静心看戏的人,才能体会到戏里的精彩。虽然第一场没有路人在场上,但是幕后的唱词,已经足够表现几百年前古城潮州元宵花灯夜的盛况。
至于演员方面,如果一味地把姚璇秋、萧南英等老前辈拿来作对比,则要找出缺点并不难。但我想,潮剧能走到今天已属不易,此次看詹春湘、林外贸、戴淑刁等人的表演,放在现在青年演员之列已经是佼佼者,过分苛刻,一方面也是我们对潮剧爱之切,希望年轻演员能“超越前人”,另一方面,也确实反映了现在潮剧传承的必要和紧迫。不可否认的是,演员们在老艺术家的指导下,真正用心在表演,而且举手投足之中,非常严格遵照传统潮剧的表演程式,他们还有时间,他们还有很多提高的空间。我希望大家在意犹未尽甚至倍感失望之余,能更关心新生代潮剧演员的成长,他们现在需要的不仅是磨练,还需要我们的建议和鼓励。
最后我想提两个个小细节。
1.在第二场“下聘”中,五娘和益春问李姐“喜从何来”后,李姐开始道明缘由:原来是林大下聘,黄员外答应了林家求亲。就在李姐演唱过程中,明明已经唱到了“只因为林大爷元宵灯下见玉貌,一心只望结良缘”可是新五娘还是正襟危坐,不为所动,而看电影版《荔镜记》,姚璇秋老师的五娘听到此唱段时,神色大变,给人一种听到噩耗之后天旋地转之感,随后,但李姐继续唱“今日说媒员外已应允,来挑吉期下聘仪”五娘已经微微发抖。姚版的五娘,在细节上很是注意,而也是因为细节处理得好,才使得经典五娘常驻戏迷心中,詹春湘的五娘在这一段,我建议还是要恢复电影版的处理形式,更能表达人物复杂的情感。
2.在“留伞”中,益春问陈三“三兄,你为何急切要走呢?”林外贸一下子就说“贤妹请听”,而看电影版和以前老版本的《荔镜记》,陈三都会先一声长叹“哎”,再说“贤妹请听”,这一声“哎”很短,但我觉得,却是不可少,充分表达了陈三对被五娘“戏弄”、委身为奴却姻缘难成就的气愤和无奈。所以,我也建议,这个简单的“哎”,还是要加上去比较好。
对比二团的《苏六娘》,我只能说,此次传承工作,一团真正做到了“传承”。我很为能看到如此“原汁原味”的《陈三五娘》而感动。另外,我也想,假如,一团能够以此次成功重排《陈三五娘》的经验,在重排经典的《苏六娘》,相信广大戏迷爱好者都会很期待的。
祝天下潮剧演员越来越进步,祝潮剧越来越好。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