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川剧“制片人”打响第一炮

“当最后一场演出谢幕时,听着观众的掌声,看着不少人的眼神从怀疑、担心到相信,我的泪一点一点就流出来了”。谈到川剧《马前泼水》首演时的情景,我省首位川剧“制片人”陈巧茹仍然激动不已。

日前,由“制片人”陈巧茹挂帅,自筹资金、自找销路,以项目制生产的川剧《马前泼水》在成都完成了首轮三场演出。新的剧目生产营销方式,让川剧收获掌声和票房的同时,也开辟了川剧产业化运作的新路径。

陈巧茹:按剧目取酬,市场运作排川剧

“《马前泼水》首演三场,票房已经超过4万元,上座率有九成。”坐在自己的工作室里,陈巧茹兴奋地谋划着下一场演出。今年3月初,陈巧茹依托成都市川剧院成立了自己的剧目生产实验工作室,成为川剧历史上第一个“制片人”。

“我就像个大管家,要找资金、找项目、找市场”。为了打响工作室的第一炮,陈巧茹不仅搭上了自己16000元,还向银行贷款近30万元,开始试水“川剧制片”。

陈巧茹透露,工作室采取和编剧、作曲、导演以及每一个演员签约的形式。每个人按剧目、按任务大小取酬,“演一场拿一场的钱”。对此,成都市川剧院党委书记雷音很支持:“以前的剧目,演员演多演少、演好演坏一个价。这次《马前泼水》是对传统川剧生产模式的一种创新。”

市场运作让陈巧茹也学会了精打细算。“你手上拿的这个宣传册,每份成本2元,我们正在考虑改变以往赠送的方式,现场进行销售。”

四川省剧协秘书长刘宁认为,《马前泼水》突破了剧目创作靠拨款、演出等资金的瓶颈,探索出川剧发展创新的新模式。他预测,该剧在赢得口碑的同时,更将赢得市场。

蔡少波:又演戏又管道具,演员被“逼”一专多能

由于资金预算有限,《马前泼水》的演员、道具、配乐都是“全能”。在剧中饰演男主角的蔡少波笑言:“我们的演员除了演戏,还要搬道具、管服装,都是一专多能。”

与此同时,剧组根据适用的原则,舍弃了大制作的豪华道具和布景,仅用了3000元买来一桌二椅、白光照明,作为舞台布景。著名编剧徐棻认为,简单的道具和布景更考验演员的功力,是对戏剧艺术本体的回归。

“戏曲是不留遗憾的艺术,我们可以常演常新,不断打磨、修改,让演出趋于完美。”徐棻告诉记者,因《马前泼水》是首演,还存在很多需要精加工之处,她准备把剧本打磨得更精细,让该剧不留遗憾。而《马前泼水》还打算推出精品版和浓缩版,以满足不同观众的观看需要。

徐棻:给我一辆面包车,我就能到任何地方去演出

和以往排戏不一样,《马前泼水》成不成功,由市场说了算。这也让陈巧茹的心里很紧张,“工作室的第一部戏,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如果失败了,以后就很难再把人心凝聚起来了。”

进高校、进社区、走出成都,这是陈巧茹为《马前泼水》开辟市场定下的计划。对此,已经77岁的徐棻颇有一股豪气:“我这部戏演员不多,道具也很简单。只要给我一辆面包车,我就能开到任何地方去演出。”

据了解,《马前泼水》目前已经在成都市几所高校和社区敲定了10场演出。下一步,陈巧茹的目标是走出成都,争取一年内收回成本。(实习记者 张良娟)

(摘自 《四川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