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戏冠天下”,一句古语道出了四川地方戏曲的无穷魅力。长期以来,川剧与蜀中灯戏、傩戏等地方戏曲共同创造了巴蜀文化的盛景。这些地方戏曲现状如何?这引起了全国政协委员们的关注。近日,全国政协京昆室组织委员赴四川、重庆就戏曲艺术传承与创新进行考察。

“一个四川大学的研究生到我们川剧研究院工作,月收入只有950元,比成都市的低保线高不了多少。”四川省川剧研究院副院长杜建华自揭家丑。该院是全国唯一为单一剧种设立的研究院。27日,委员们看到,该院至今仍在上个世纪建成的一栋破旧的居民楼里办公,大量具有上百年历史的手抄本、唱片由于没有保护设施,只能简单地堆在架子上。不只是研究单位,演出单位的人才处境也很困难。“有位老演员,在茶园唱《二进宫》,唱得好,戏迷递上10块钱,他就一边唱,一边接钱。”首届梅花奖获得者、成都市川剧团演员晓艇老先生的一段话,让考察团陷入沉默。在排练现场,委员们也纷纷注意到,该团道具相当陈旧,有的已经破败不堪。

“你说他接那10块钱时是欣喜还是辛酸?”在离开成都市川剧团的车上,国家一级演员叶少兰委员感慨,“我看他是因为川剧的困难处境而辛酸!”“我看不仅是经济困难,更是尊严危机,这已经危及演员做人的底线。”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委员补充说。

现职川剧从业人员待遇低下已经影响到更多的人进入川剧行当。“川剧专业56年没有断过香火,现在却处于萎缩状态。”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校长林戈尔告诉考察团。这个学校曾经培养出十几位梅花奖得主,目前该校中专和大专两个层次总共不到80人在学习川剧,今年的招生计划也只有20人。

“我原来学川剧的时候,学费、生活费是国家全包的。现在学生每年都要花上万儿八千的。学川剧周期长、成才慢,唱川剧效益也不如唱歌跳舞。”梅花奖得主、成都市川剧院副院长陈巧茹担心,如果学习川剧专业也需要那么大的投资,会造成只有条件不好的学生才会去学川剧的局面。

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在为川剧传承默默奉献者也不乏其人。“坚守”成为考察团几天来听到最多的词。“川剧人不差道德,只差钱。”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被称为“川剧活字典”的魏明伦说。林戈尔则把从抗震救灾中感悟出的道理应用在了川剧传承与保护上。“只要有两只手一条命,什么困难都能战胜。”他的话也与国家京剧院院长吴江委员经常提起的一句“办法总比困难多”不谋而合。

“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心胸。”吴江委员为川剧人的精神深深折服。但是川剧传承与保护不能只靠精神。委员们建议,地方政府应该对地方戏曲保护给予财政支持,应该将已经为数不多的国有川剧团转为全公益事业单位,由差额拨款改为全额拨款,为其提供艺术生产的基本条件。民营川剧团是川剧阵营中的一支有生力量,深受群众喜爱,应予以重点扶持,以优惠的政策促进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江迪)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