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川剧是我国四大剧种之一,但其发展现状堪忧,作为一名川剧演员、政协委员,她觉得肩上担子很重

崔光丽小传:民盟盟员,四川省川剧院著名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师从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许倩云、王世泽等。代表作有川剧《柳荫记》、《情探》、《刁窗》、《合宫观庆》、《人间好》、《和亲记》、《好女人坏女人》、《易胆大》等。曾获首届中国川剧节金奖、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等诸多重大奖项。

采访崔光丽的过程比笔者想象的更为轻松。刚提一个头,崔光丽就能滔滔不绝地接下去,句句不离她的本行——川剧。

从崔光丽的话语中,能深切感受到她对川剧的热爱。

“这是我一生的事业。”崔光丽这样说。

学艺历程

军人家庭出身的崔光丽,是地道的朝鲜族姑娘。小时候,她连句麻辣的四川话都不会说,更别谈唱川剧了。但“机缘凑巧”——崔光丽愿意这样形容,20多年前,12岁的崔光丽陪着一位小伙伴去报考四川省简阳川剧团,考试结果应了那句老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天天苦练的小伙伴落选了,反倒是从未唱过一句川剧的她被老师一眼相中。

从此,这个来自东北的小姑娘与川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学了一年多的戏,14岁的崔光丽第一次登台了。虽然在台上她忘记了很多应该说的台词、应该做的动作,但她却没有丝毫怯场。

此后,这个老师眼中“胆大、有出息的娃娃”一发不可收拾,二十多年来,崔光丽在舞台上成功塑造了很多性格截然不同的戏剧人物形象:悲愤交加的孤女钱玉莲、活泼可爱的白蟮仙子、沉着机智的女英雄江姐、亦生亦旦的四川好人、骄横泼辣的麻五娘……每一个角色都让观众印象深刻,为之叫好。

2002年,崔光丽在成都举办了“崔光丽专场演出”。在川剧舞台上摸爬滚打了20余年,她终于笑看“梅花”开了。

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对崔光丽来说只是川剧生涯的一个过程。这之后,2007年,崔光丽凭借在《易胆大》一剧中“麻五娘”的精彩演出,获得文华表演奖。

对事业的追求和家人的支持鼓励,是崔光丽能走到今天的最大动力。

 角色无大小

崔光丽坦言自己是个“完美主义者”。

即使小到角色的一衣一饰一根头发,崔光丽都力求做到最好。以至于每次登台,剧院的化妆师看见崔光丽就头痛:“这一次该没有那么多要求了吧?”

但崔光丽又是一个极有观众缘的人。许多不咋看川剧的人在看过崔光丽的演出后,因为她“地道、好看,而且充满了俊逸灵气的表演”而成为了川剧的忠实戏迷。

也许,正是因为追求完美,崔光丽才能坚守住对川剧一以贯之的热情,加之勤学苦练的韧劲,塑造出如此众多让人叫好的角色吧。

《易胆大》一剧中的麻五娘只是一个小小的配角,且和崔光丽一贯擅长的青衣行当并不对路,但本着“演员有大小,角色无大小”的信念,崔光丽接下这个角色,并演得极为出彩。

崔光丽认为,一个剧本,一台戏,是需要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的,主要角色固然重要,但往往一些小角色会在戏里起到非凡的作用,因为有了他(她),情节才会清晰,故事才会精彩。艺术家们的功力就在于:可以把一个不起眼角色,演得活灵活现,生动而绝妙,自然会给观众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崔光丽在排练“麻五娘”这个角色时刻苦钻研,力求找到人物的感觉,把握住人物形象的“基调”。戏曲讲究“碰头彩”,尤其当角色第一次给观众“亮相”时,更要“出招”,吸引住观众,而且要通过一段戏的表演,把人物的基本形象勾划出来,让观众一目了然。在“一闹茶馆”的“面礼”一段戏中,双方对垒时,导演用几把椅子作为舞台调度的“支点”,崔光丽把“抬椅”、“举椅”、“搬椅”、“坐椅”、“顿椅”和“定像”的规定动作一气呵成。为突出麻五娘骄横泼辣性格的一面,崔光丽还设计了“转椅”与指法的配合表演,表现麻五娘蔑视对方的行为。

尽管崔光丽已是国家一级演员,戏剧界的梅花奖、文华表演奖都拿过了,但是她仍兢兢业业参加剧院的每一次演出,不管是在大剧院也好,还是社区的“坝坝戏”也罢。2003年,崔光丽曾参加省里组织的“心连心”活动,到甘孜州边远地区慰问,途中,她突发高原反应,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仍然带病坚持演出。

为川剧鼓与呼

作为省政协委员,崔光丽最大的体会是“肩上担子重了。”

这个担子,就是川剧。

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川剧是我国四大剧种之一,但其现状堪忧;四川省川剧院已多年没有专用的剧场;重庆市川剧院因负担沉重发展困难,各区县除万州区以外的川剧团均已倒闭,万州川剧团也已经不演川剧而以演唱歌曲和说段子为主;川剧人才日渐凋零。

崔光丽始终关注着川剧的发展。一有机会,她就要讲,把对川剧的热爱讲出来,对川剧现状的忧心讲出来,要让更多的人来关心川剧、爱护川剧、发展川剧。

崔光丽在2008年政协四川省第十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提案是加大力度振兴川剧。她认为,振兴川剧的口号已经喊了二十多年,成效不甚明显。对川剧而言,首要的是保护,要改变宣传不到位、群众不关心、后继乏人的状况,要认真贯彻省里提出的“保护、继承、改革、创新”的方针,振兴川剧,弘扬巴蜀优秀文化,并以此推动四川文艺事业的全面繁荣。

在这方面,崔光丽也做了很多尝试。

几年前,崔光丽录制过一个带子,用川剧的曲调把唐诗宋词唱出来。她也曾改革唱法,将四川民歌的一些元素糅进传统唱腔中。尽管这些做法一开始引起过不小的争议,但崔光丽坚持创新,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独树一帜,赢得了广大观众、特别是一批年轻观众的青睐。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激发大家了解、探求原汁原味川剧的兴趣,能对川剧的整体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