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果辅导学生们学习川剧
陈果的学生在四川省川剧院表演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淬炼的精气神,近年来,成都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推进本土文化的传承发酵,优秀文化浸润人们的日常生活,焕发出熠熠光彩。
梦想发声
中学音乐老师带出了好几届“川剧班”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伴随着《将进酒》的川话朗诵,学生们灵活操作着手中的打击乐器,敲出动听的节奏。还有三周的时间,他们就要登台表演,参加第三届四川省中小学川剧学习普及展演。将川剧打击乐和诗歌古文结合的表演形式是成都三十三中学的创新,音乐老师陈果已经带出了好几届的“川剧班”,得过不少大大小小的奖。出生在川剧世家的陈果从小就对川剧有着特殊的情感,他热爱这个包罗万象而又独树一帜的本土艺术,用尽全力向普通的孩子们展现川剧的魅力,让更多人了解川剧,喜爱川剧。“我们巴蜀文化是灿烂的文化,越是了解就越自信,作为川人我有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川剧不像流行歌曲,一听就懂,要赏析它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不然始终无法接近,有距离感。我们成都人应该主动去靠近传统文化,了解、热爱、传承,将它发扬光大。”陈果看着排练的孩子们,和记者聊起了他的梦想。
象声词教学 来自民间的大智慧
坐在板凳上聊天的陈果有些严肃,说话字斟句酌,然而一摸到他热爱的乐器,马上像变了个人。“这个叫川小鼓,敲这个鼓的人叫司鼓,是灵魂人物,相当于交响乐里的指挥家。你看这个鼓,它比京剧的鼓要大要厚,声音更加洪亮浑厚,云贵川的戏曲都是用这种鼓。”陈果给记者普及起了乐器知识,川剧里的打击乐器共有七种,可以敲出几百种节奏,变化多端。和其他戏剧里的乐器相比,川剧打击乐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大,乐器个头大声音也大,以前川剧常在田间地头演出,场地空旷,声音足够大才能吸引观众。乐器的特点让川剧表演尤其热闹,正好展现川人泼辣、直率的性格。
音乐教室的黑板上写着让人看不懂的乐谱,“壮、当、丑、池”等字眼不断重复,陈果解释这就是敲击的节奏。不同的字其实就是模拟乐器敲击的声音,川大锣是“当”,川堂鼓是“咚”,川马锣是“搂”,几个乐器一起敲又可以发出“壮”“猜”等声音,排练时陈果就大声念着节奏,学生就能根据听到的字敲出相应的声音。陈果说这不是他的发明,而是来自民间的智慧。“川剧本来就是来源于民间的艺术,以前的人好多都不认识字,更不要说五线谱那些深奥的东西。学习就是靠师傅口传心授,师傅扯着大嗓门吼,徒弟逐渐熟能生巧。”陈果说教学方法看似“土”,但其中包含了大智慧,
说起川剧,不少老成都都是“爱家”,但年轻人了解得却不多。在学校里普及川剧,学生们基本上都是零基础,最多也就知道变脸和吐火。将川剧中的打击乐独立出来,学生参与性强,可以很快上手,兴趣马上被激发出来。一间狭窄的音乐教室里,打击乐声音震耳欲聋,陈果必须把嗓门调到最大才能指挥全局,平时内敛的他一改常态,肆意挥洒着自己的热情,脸上满是幸福。
包罗万象的川剧 走上台前的乐器
中国戏曲文化丰富,但只有川剧才有帮腔。川剧的幕后除了一帮乐手,还专门有两个人搬两个凳子坐着,时不时在后台吼上几嗓子。“可不要小看帮腔,看起来是陪衬,其实重要得很,帮腔是最先开始唱的,他要起定调,要是主演把帮腔得罪了,帮腔可以暗中使坏,把调起高,主演就唱不下去了。”聊起川剧的特色,陈果总是难掩内心的愉悦,他为这门本土的艺术而无比骄傲。“都知道湖广填四川,巴蜀文化是包罗万象的,川剧文化同样包罗万象。全国那么多戏曲,只有我们川剧是‘五腔共鸣’,各种唱腔都有。你听川剧,有几句会觉得像京剧,有时又像昆曲。”说着说着,陈果直接唱了起来,几句“炫技”的转音之后,突然唱起了“玉芬我今天要嫁人”,令人捧腹。陈果说这就是川剧的魅力,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丰富多彩,回味无穷。
陈果的父母都是川剧学校毕业的,他虽然没有系统学习川剧,但家庭的氛围早就让他爱上了这门艺术。2012年,陈果加入了一个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课题组,开始在学校普及川剧。川剧难学,一名演员要上台表演,至少要学七年,如何让零基础的中学生学习川剧?在川剧进校园之初,这个问题曾经困扰着整个课题组。刚开始,陈果只是利用自己的音乐课讲一些川剧的基本知识,但这种方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随着不断摸索,川剧课堂发展成两个分支,一个是表演,一个是演奏。表演主要是学习形体,演奏就是学习打击乐。学校还和成都川剧院建立合作,请来了“非遗”传承人周玉老师。周玉对打击乐独立表演的想法非常认可,乐器演奏总是在幕后,周玉开玩笑说在剧团里搞乐器的是“二等公民”,难得有机会让乐器走上台前,大大方方地展示其魅力。周玉帮学生们编排了不少特色鲜明的节目,大家学习的劲头越来越足。
因了解而热爱 为“天府文化”而自豪
去年,三十三中自创的节目《穆桂英挂帅》一举夺得四川省中小学川剧学习普及展演的第一名,川剧乐器表演让大家大开眼界,起点高了,陈果的要求也更高了,今年排练的新节目《将进酒》还有些瑕疵,临近比赛,他把学生们集合起来加紧排练。“你是指挥,最重要的人就是你,要给大家使眼色,要起范儿。”“你这个手法还是不对,手要放平,不然声音出不来。”陈果一遍又一遍地听,挨个给学生指导、调整。
“这11个娃娃是我们的提高班,都是初二的。初一还有个启蒙班,我们就是这么一届一届滚起走,要形成体系。”陈果说这些年,他也明显感觉到了学生的变化。以前说起传统文化大家不感兴趣,总是崇拜外国的明星,钻研外来文化。学习川剧之后,孩子们的艺术视野增加了,他们开始喜爱本土艺术,会骄傲地给别人说我们川剧如何有魅力,巴蜀文化如何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保护和传承,如果孩子不喜欢,没有文化认同感,总有一天这种文化会消失。这是陈果最不愿看到的。“几年前去参加一次全国的教师培训,老师们表演小才艺,人家不是说我给大家唱首歌,而是说我给大家唱两句黄梅戏,我给大家唱两句豫剧。我当时就想,有多少成都人可以唱两句川剧?”陈果告诉记者,光靠几节音乐课,不足以学懂川剧,但他希望每个成都人都能多少了解点我们的“天府文化”精髓,不管走到哪里,和别人聊起自己家乡的文化,可以自信满满地谈笑风生,信手拈来地唱上两句,用四川的方式表达自己。
城市筑梦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天府文化”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更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成都被誉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历史积淀出“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优秀的文化需要传承,近年来,市文明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
围绕西部文创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建设,成都持续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载体,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节日民俗、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活动,倡导文明、和谐、健康的节日理念,彰显文化内涵、传承优秀美德、树立节日新风。结合春节及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重要传统节日,市文明办在全市广泛开展民俗文化、志愿服务、文明践行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组织市级媒体开设“我们的节日”专题专栏,制作刊播6部“我们的节日”特别节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唱响主旋律。同时,市文明办致力推动打造节日示范点和本土特色品牌活动,涌现出都江堰清明放水节、邛崃仁孝文化节等示范点和本土特色品牌活动,营造了浓郁的节日氛围。
青少年是文化传承的主角,成都大力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培育计划”,抓好中华经典诵读、传统武术传习、毛笔书法普及、“节日小报”系列创评等重点工作项目,切实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未成年人的涵养作用。去年,全市组织开展了“稚手创小报 画中承美德”2016年成都市“节日小报”系列创评活动,利用清明、端午、教师节(中秋)、国庆节等节日,分类分时间段组织开展“节日小报”创作大赛,活动共征集作品3000余幅,从中评选出180余幅优秀作品,并将部分优秀作品在成都晚报进行专版展示,同时策划开展了成都市2016年少年儿童经典学习展示系列活动、传统文化“七弦·吟诵”进校园活动等,以古琴名曲欣赏、讲先贤爱国故事、吟诵课本诗歌、体验古琴弹奏等方式引导和教育未成年人认识、了解、传承传统文化。举办“传承的力量·非遗点亮生活”非遗小传人活动,开设蜀绣、皮影戏、面塑、绳编等课程,让未成年人通过亲身体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非遗技艺培养年轻一代的传承人。
以“少年强 中国梦”为主题,全市利用清明、“六一”、“七一”、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清明祭英烈、学习和争做美德少年、童心向党等活动,采取网上活动与网下实践相结合方式,一方面在成都文明网开设专题网页,组织未成年人在网上签名寄语、抒写感言寄语;一方面开展主题演讲比赛、“儿童跳蚤市场”六一专场活动、七一“童心向党”歌咏比赛等。
成都日报记者 杜文婷 摄影 刘阳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