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历史悠久,是我国四大剧种之一。
川剧具有罕见的包容性,汇集了几乎所有文学艺术元素,并具有把古典与现实,通俗与雅致,谐趣与悲情,生活与艺术有机组合的独创性。
川剧剧目非常丰富,素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既有莎士比亚的悲剧,又有卓别林式的喜剧。善于悲剧喜演,喜剧悲唱,悲中有喜,喜中藏悲。
川剧涵盖了中国戏曲的五种声腔形式,以高腔最为独特。角色在前台演唱,伴唱在幕后帮腔,一唱众和,或轮唱、重唱,以多声部的方式,帮唱出人物内心活动,甚至代表观众对人物、事件进行评价,非常奇特迷人。
川剧还善于运用绝技塑造人物,烘托环境,营造气氛。“变脸”、“藏刀”、“吐火”、“踢眼”等诡异而神奇,享誉中外。
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非常关注川剧,他们中不乏川剧迷,流传过许多佳话。
邓小平曾经深情地说,不看川剧,就不懂得当地人民的感情。陈毅也说,不看川剧不懂历史。周恩来也曾提出,戏曲界要向川剧学习。郭沫若曾为川剧改诗并题写院名。
语言大师老舍先生认为川剧剧本的写作手法很高明。
当代著名戏曲家刘厚生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赞誉川剧《金子》。
“《金子》为川剧争了光,川剧的麻辣烫,对生活深刻的刻画,以及那种才气横溢的风格,实在很有魅力。”
“《金子》在现今戏曲中的地位大体可以相当于《茶馆》在话剧中的地位”。
“川剧有三气:人气、仙气、猴气。”
川剧深刻的人文精神,高品位文化特质以及诗情画意、幽默谐谑,深为大众喜闻乐见。
川剧有四大流派,以重庆川剧院为代表的川剧艺术体现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渝派风格。
重庆川剧院建于1951年。
剧院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精诚磨砺,艺术积淀深厚广博,荟萃前辈大师名家名角,造就新生代川剧领军人物、全国十大青年表演艺术家、院长沈铁梅和资深主创人员剧作家隆学义、导演胡明克、作曲家陈安业等及一大批中青年艺术骨干。
剧院积累了数以百计的保留剧目,以剧本的文学性,表演的精湛性,声腔的多样性,击乐的独特性,绝技的神奇性与大俗大雅的渝派风格,名传遐迩,声誉卓著。剧院创作改编的《金子》囊括了国家级所有大奖、金奖。并入选首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第二名)。
剧院多次出访亚洲、欧美多国及香港特区、台湾地区,成为沟通中外的文化灵犀和艺术彩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