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杨千乐平衡感很强,可在父亲肩上或手掌上做“金鸡独立”姿势。
郭安平
他们身怀川剧绝活,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走出国门,漂洋过海,为海外华人和不同肤色的人展示川剧绝活,让国门之外的人领略川剧艺术的独特魅力。他们就是蓬安县川剧团演员——杨波、黄红梅夫妇。2月25日,笔者走近他们,了解他们与川剧结下的不解之缘。
只有真融入,才有真滋味
1978年,杨波出生在蓬安县周口镇(现相如镇)一个小村子里,母亲有着一副好嗓子,从母亲的嘴里,杨波学会了不少歌曲。
“接触川剧也是十分偶然的事。”1992年,蓬安县川剧团在全市范围内招生,这一消息对正在读初二的杨波来说无疑十分振奋,以为这就可以实现自己多年的影视明星梦了。于是,他争着到县川剧团报了名。因为条件好,杨波第一眼就被川剧团老师选中。尽管进入了川剧团,但年少的杨波只晓得整天唱歌跳舞,对于读书就头疼的杨波来说,无疑是找到了自己最好的乐趣。
一年后,毕业的学生都要准备一个折子戏作为汇报成绩,他表演的《三岔口》和《拦马》都被评为优秀节目。“只有真融入川剧之中,才会体味其中的乐趣。”蓬安川剧团一年的学习,让杨波对川剧有了全新的认识。
毕业后,因为编制问题,断了大家吃商品粮的梦,不少人纷纷走出川剧团,重新寻找新的出路。就在大家各奔前程之际,在全川巡演的成都新都芙蓉花川剧团来到蓬安演出。庞大的阵容、华美的舞台和经过改良的音乐唱腔给到场观看的杨波以极大的震撼。“川剧完全是有生命力的。”杨波渴望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登上这样华美的舞台。
巡演结束后,急需演员的芙蓉花川剧团着手在蓬安县川剧团招收新演员。条件不错的杨波同另外6个同学幸运地加入了该剧团。
来到省会成都,让杨波长了不少见识。为提高基本功,1993年,他自费进入省川剧学校表演班进一步学习。“倒立需1个小时以上,俯卧撑一次性200个,马步一站就是1个小时,就是在大冬天,也必须练到汗水成串往下滴。”省川剧学校彭代秀老师严格的训练,让自认为“功夫了得”的杨波都感到难以适应,但想起母亲时常唱起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杨波心中又充满了无穷的力量。3年磨砺,为杨波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我是蓬安人,蓬安是我根。”1996年,蓬安县川剧团增编扩容,杨波便离开省川剧学校,回到蓬安县川剧团,成为里面一名正式演员。
1998年,杨波开始学习《滚灯》:在光头上顶着一盏点燃的油灯,在地上和板凳上反复练习攀爬滚打。两个多月,背部和肘部都磨出了血,头上的瓷碗也不知打烂了多少个。
让更多外国人了解川剧
与杨波搭档表演《滚灯》的是他的妻子黄红梅。“《滚灯》主要内容是一个名叫皮金的青年不务正业,终日沉湎于赌博之中,老婆为了让丈夫戒赌,想尽办法惩罚他,让他头顶油灯做各种常人难以完成的动作。这个节目需要男女演员长期的磨合,达到心领神会的默契程度。”生活中的夫妻饰演剧中的夫妻,让他们对剧情的把握、人物心里活动的揣摩、每一个动作及语言的含义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夫妻二人天衣无缝的表演,将《滚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2002年,蓬安推荐该作品参加中国第二届川剧艺术节,参加如此高水平的大赛,还需进一步提高其艺术水平。在表演艺术家的专门指导下,杨波关起门来从头苦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中国第二届川剧艺术节上,《滚灯》节目获得银奖。
在全国大赛上首次亮相就获得如此高的荣誉,杨波夫妇知名度一下高了起来,各地的邀请函像雪片一样向他们飞来。内地、香港、台湾,杨波夫妇辗转各地巡回表演,其精湛的技艺和川剧独特的艺术魅力,让当地观众惊叹不已。
“让川剧走出国门,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川剧这朵艺术奇葩。”今年春节前夕,杨波夫妇表演的《滚灯》节目被列为参加国务院侨办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主办的“文化中国,四海同春”系列活动,到美国洛杉矶和旧金山慰问当地华人,风趣诙谐的表演和精湛的技艺让当地观众叹为观止。
传承川剧绝活,是一生的责任
“到了40岁,基本功可能就跟不上了,我真的想培养新的接班人。”今年30岁出头的杨波一直在物色自己的接班人。12岁的张鹏被杨波相中。“他喜欢跳,身体条件也不错,我准备把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他。”杨波介绍说,目前已将张鹏送至省川剧学校学习,等筑牢基本功后,再系统地传授其表演艺术。
或许是父母的遗传,杨波4岁的女儿杨千乐在表演方面极具天赋,只要在公众场所,小千乐总会在大家面前秀一把,包括《滚灯》所有台词,能一个字不落地唱念出来。不但如此,小千乐还十分痴迷戏曲。有一次,黄红梅受朋友之约,上门指导其小孩演唱《红灯记》选段,几遍过后,在一旁玩耍的小千乐却主动站在大家面前,将《红灯记》选段完整地表演了出来,弄得朋友家尴尬了好一阵子。
“把川剧绝活传承下去,是我们一生的责任。”杨波夫妇表示,一定要物色到合适的人选,让这些川剧绝活得到传承,让川剧艺术发扬光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