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度“梅花奖”得主陈智林在川剧《巴山秀才》中的剧照
陈智林在第二届中国大学生校园文化节中演讲
人物名片:“二度梅”陈智林: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一级演员,先后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花奖,川剧领军人物,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
陈智林在《巴山秀才》、《易胆大》、《望娘滩》、《夫妻桥》、《托国入吴》、《和亲记》、《尘埃落定》、《夕照祁山》等几十出大小剧目中担任主演,塑造了多个脍炙人口的舞台艺术形象。
中国网四川成都5月26日讯(诸泽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着一方文化。川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四川、重庆及云贵部分地区,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戏曲好不好,好!戏曲妙不妙,妙!可是为什么戏曲就是很难发展年轻观众呢?而没有年轻观众,再好的戏曲也无法获得持续发展的养分,甚至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
川剧该如何传承与发展?
作为川剧的一面旗帜,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一级演员、两度“梅花奖”得主、川剧领军人物、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陈智林表示,戏剧是中国人的文化品位,当下中国戏曲机遇与挑战并存。戏曲传承要从娃娃抓起,戏曲的发展则需要革新,戏曲要表现现实生活。
中国网:纵观川剧市场,普遍缺乏年轻观众,是川剧老而无用了吗?
陈智林:我不赞成川剧老而无用之说,认为非正面的宣传太多;也反对将川剧演员与商业明星做比较,周杰伦式rap是川剧里早就存在的曲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重拾文化自信?
这么多年来,我们觉得听交响乐、看音乐剧等洋玩意才是高雅的,反却忽略了自身的传统文化,忽略了身边最美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从而丧失了文化自信。在倡导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时,怎样培养我们的文化自信,怎样让自己的文化尊严起来?当我们被问到四川文化的标志是什么,难道只想到吃吗?
文化需要关注。观众是通过关注产生的,如果有社会的积极关注,像习总书记所倡导的,重提学习弟子规,重学民族文化,重新找到精神家园,我相信文化自信会随之而产生。
中国网:相比国内市场而言,中国戏曲在国外的反响如何呢?
陈智林:我们在国外演出,连外国老板都改变了对中国员工的态度,没想到中国文化如此令人震撼与敬仰。这对比国内贱卖自己文化的行为,本质差异很大。
国外对艺术教育和艺术修养的从小培植,比起国内要前卫许多。从这方面来讲,我们的教育也需要做一些修正。现在很多育人者都缺乏素质,又何谈素质教育?而且中国学生是在大学之后才确定专业目标、人生目标、行为目标,太晚了。中国传统戏剧要如何以文载德,寓教于乐,以文化人?其实文化承载着太多的责任。
中国网:那么您认为川剧应承担起哪些文化功能?
陈智林:什么叫川剧?就是四川人用自己的幽默,将中国故事向全世界推广的平台。让立体的语言,讲述故事。百姓是通过看戏来听故事,懂得忠肝义胆、礼义廉耻、百善孝为先,懂得道德和法制底线。到今天,我们丢开了所有信仰和追求,在浮躁环境里找不到让自己静下来的美,这需要调整。
中国网:在您看来,川剧需要转型来适应时代吗?
陈智林:我在强调一点:我对传统的理解,即“我们的今天就是明天的传统”。当然传统,遇到这个演艺阶段和转型时期,人们对你的认知达到一定高度时,就可能把你当成很好的典范,来继续传播。反之,则可能彻底更替你曾经的辉煌,进行再塑造。
川剧有很多剧目都进京演出过,像《易胆大》、《巴山秀才》等多次赴京。20多年来,《巴山秀才》已经演出200多场,可以说是一场一场磨出来的。如果说以前更多是按照自己的思维进行创作和演绎,后来和观众交流多了,就会根据观众的反映进行调整,更好地和观众进行互动。如今,包括中央戏曲学院在内的不少高校都把《巴山秀才》作为教材在使用,可以说是为我们寻找到了川剧自信和四川表达。
中国网:自2014年以来,四川省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先后选派100名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文化单位挂职锻炼,组织了1000余名作家、艺术家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惠民演出、创作采风和培训交流,创作生产10000余件各艺术门类优秀作品。对于官方政策的推动,有怎样的期许?
陈智林:艺术教育的普及需要政府引导和推广。原来是寻找土壤,现在实际上是把我们重新回归给了戏剧本土、本身。现在只要能够完完全全把政策执行的方向落实在人的身上,落实在事上面,我就觉得发展是指日可待。
任何一门表演艺术的兴起、发展及传承,有两个重要因素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表演艺术家和懂得欣赏该门艺术的观众。这些年,川剧艺术之所以出现衰落,除了在川剧艺人的培养上功夫下得不够外,懂得欣赏川剧艺术的观众更是稀缺。所以,把川剧艺术教育引入中、小学校,一是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好苗子,从而加以重点培养,使其成为未来能够担当起川剧艺术传承责任的表演艺术家;二是让更多人从小就了解并喜欢上这门艺术,使川剧艺术的观众甚至是“票友”绵延不绝。
2015年12月27日,“四川省首届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展演”在四川省川剧院举行,全省共有22所学校的23个优秀节目参加演出。事实上,四川省在4年前就展开了切实行动,先后在成都、遂宁、自贡、泸州、德阳、巴中、南充等地的中、小学校以及大学,成立了川剧传习普及基地,由川剧传承人和艺术家进行专门艺术指导。 “四川省首届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展演”,既是4年来川剧艺术进学校的成果展现,又是一次非常好的川剧艺术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教育。
中国网: 从川剧发展来看,如何“营造文化自信生态”?
陈智林:我还是强调一点,川剧不缺观众,缺的是关注。比如,川剧《镜花缘》曾在巴黎同一剧场内连续上演21场,观众掌声经久不息致使谢幕长达20分钟。现在不少年轻人追逐国际潮流,但到了国外你就会发现,他们很多人其实非常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为什么国外看到恐龙,就能拍出《侏罗纪公园》,看到熊猫,就能想到跟功夫结合,拍了《功夫熊猫》。那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让川剧吸引更多人关注呢?要充分展示出川剧的魅力,就要全方位挖掘它的艺术价值,用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去诠释和演绎。时代在变化,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变化,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时代脉搏,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川剧的发展。
戏曲传承要从娃娃抓起。如今,四川省内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推进的“川剧进校园”就做得很好,实际上就是为川剧发展培育土壤。
群舞《俏花旦》获第七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剧目、创作、表演一等奖,受邀参加2004年央视春晚
舞蹈《百花争妍》荣获“第十届桃李杯舞蹈大赛”创作一等奖、表演一等奖;曾参加2014年央视春晚演出
中国网:2016年4月19日,在四川省文艺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交流座谈会上,艺术工作者们齐聚一堂,畅谈自己对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理解和心得。作为一名川剧艺术家、一名艺术学院的院长,您是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并转化为“产学研练演”的人才培养方向?
陈智林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是四川省唯一的公办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艺术职业学院,其前身为享有盛誉的国家级重点中专——四川省川剧学校和四川省舞蹈学校。近年来,学院师生坚持“深入生活、扎根群众”,创作了一系列有口皆碑的文艺作品。川剧《死水微澜》荣获文化部文华大奖,被中国戏曲专家誉为中国戏曲改革的里程碑;舞蹈《俏花旦》《师徒春秋》《小茶倌》《岁月如歌》《百花争妍》等经典节目荣获全国舞蹈大赛和桃李杯舞蹈大赛金奖……
去年,学院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线,立足“产学研练演”文艺人才培养模式,创演了新编川剧《望娘滩》,在四川省首届艺术节荣获最佳剧目奖、最佳导演奖、表演奖、舞美设计奖等殊荣。今年,学院联合省剧协、江油市,创编川剧《诗酒太白》。这两部作品都是我们植根于四川这片深情的土地而创作。
舞蹈《岁月如歌》获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创作、表演双金奖
川剧《望娘滩》剧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