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第四届川剧节“名人论川剧——川剧传承发展论坛”在成都举行。“巴蜀鬼才”魏明伦,著名音乐家赵季平,川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陈智林分别从剧本、音乐、声腔、人物塑造等方面畅谈自己的川剧情怀,抒发对“川剧振兴”的个人见解,并祝福川剧未来:“出人出戏出观众,花开满园!”
赵季平:中国歌剧可以借鉴川剧高腔
小合唱、表演唱、民族管弦乐、交响音乐、歌剧、舞剧、戏曲音乐……作为中国音乐的掌门人,赵季平几乎涉及了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他先后为《黄土地》《红高粱》《霸王别姬》《笑傲江湖》等几十部影视剧作曲,深受观众喜爱。除了音乐,赵季平还是个川剧迷,他说,“川剧的声腔是开放的,高、昆、胡、弹、灯,川剧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剧种。”
赵季平最爱高腔,“当演员行腔时的那种状态,从音乐的角度讲,是一种充分叙述表达演员内心感情的形态,行云流水且不受节奏限制,咬字、传情都充满了韵味。这种形态在其他剧种没有,国外的歌剧也达不到这种状态,非常高级。中国歌剧除了目前的板腔体,可以借鉴下川剧的高腔。”
魏明伦:现实题材戏曲要有永恒价值观
9岁登台唱川剧,从艺60多年的魏明伦与川剧形影不离。“她是孕我的胚胎,养我的摇篮,哺我的乳汁,育我的课堂。我的所有一切,都来自于川剧。”魏明伦热爱川剧,哪怕曾“一百次打算改行”,但“一百零一次恋恋不舍”。“她与我结下了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我像儿时扮演过的聂郎,回首处,二十四个望娘滩!”
谈及剧本创作,魏明伦坦言:“一个戏曲作者,既要谙熟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对中外文学书籍有广泛的涉猎,又要有舞台实践经验,掌握戏曲艺术规律,写剧本才会比较顺手。”对于现场青年剧作家提出的现代戏如何突破传统形式的表达,魏明伦说,现代戏的“戏曲化”,是强调运用戏曲的特殊表现手段,而戏曲的“现代化”是强调时代特征,适应现代观众的欣赏习惯。这就要求现代戏的整体价值观要长久,才会具有生命力。
陈智林:角色塑造要与观众产生共鸣
陈智林是川剧的领军人物,是川剧舞台上当仁不让的大男主。他在《巴山秀才》《易胆大》《望娘滩》《夫妻桥》《托国入吴》《和亲记》《尘埃落定》《夕照祁山》等几十出大小剧目中担任主演,成功塑造了秀才孟登科、名优易胆大、越王勾践等脍炙人口的舞台艺术形象。
“要塑造好角色,除了程式表演以外,还要通过人物情感,通过自由发展的灵性空间与观众互动产生共鸣,给观众留下活灵活现的印象。”多年的舞台经验使他明白:“塑造艺术形象最需要的是感悟,是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在练好基本功的同时,多读书,才能提高感悟力,并把对书中知识的运用、对人物的理解,运用到角色塑造中来。”
沈铁梅:川剧曲调才是永久的符号
“川剧是阳春白雪的交响,也是下里巴人的共鸣。”沈铁梅开创了用西洋交响乐伴奏川剧传统戏的先河,但她却“从没想过改革川剧,我只是想怎么把川剧唱得好听,解决川剧好看不好听的问题。”比如屡获奖项的《金子》唱腔,她就借鉴了京剧的吐字方法,带动了川剧唱腔的音乐性,并在“帮腔”中,加入了合唱部分。
沈铁梅成功将中国川剧带进了世界艺术殿堂,这也让她对传统的川剧越来越自信,“我们‘走出去’之后,还要有个‘回归’的过程,真正找到我们的DNA去发展。”沈铁梅说,“戏曲戏曲,有‘戏’有‘曲’,川剧绝不能朝只重表演和特技的方向发展,空灵的东西丢了,虚拟的程式丢了,传统戏曲就变了味,曲调才是留给人们永久的符号,而且无国界。所以我呼吁所有川剧人重视声腔,而唱腔改革必须是在熟悉川剧各种曲牌的前提下进行。“(记者 荀超)
(摘自 《华西都市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