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的行当,都知道是“生、旦、净、末、丑”。但这只不过是一个行当的总的称谓。其实,各个剧种的上述行当,都分别有更为细致的划分。比如,京剧净行,它有铜锤、架子、武二花等。“铜锤”有“铜锤”的剧目及角色;“架子”有“架子”的剧目及角色。划分比较严格,演员也必须对号入座,应工演出。当然有的剧目或角色属“铜锤”、“架子”两门抱,而且前辈名角有例可循。否则,净行演员“铜锤”不会演“架子”的戏,“架子”也不会去演属“铜锤”的角色。

川剧的净行,分得就不是那么细致了。它好像只是划分为“袍带”花脸,“跳打”花脸及“武行”。

“袍带”花脸,又称为“唱口花脸”。如白脸的曹操、潘洪等(通称“粉壳壳”),黑脸的包公之类角色(通称“黑头”),都要演。

“跳打”花脸,主要扮演的是打把子、翻跟斗、扎靠、穿箭衣、打衣之类的角色。它主要是靠功架、蹬打、武打、表演来塑造人物的。“跳打”花脸,在我们川北一带,被内行、观众常称为“草鞋花脸”。例如某个演员经常演出《芦花荡》的张飞,《鱼肠剑》的专诸《黑旋风李逵》的李逵《三打祝家庄》的杨林等这一类的戏,而且演得很好,得到观众喜爱。观众就会传开了:这个剧团演“草鞋”花脸的演员唱得好!

我考入剧团后,老师们见我身体强健,基本功好,蹬打、把子学得好,还能翻武功,而且嗓音宏亮。都说:这娃儿是个“草鞋”花脸的好苗子。就安排我学演张飞、李逵这类的剧目和角色。观众也说:“袁娃儿的‘草鞋’花脸演得好。”后来,我才知道,其它剧种似乎并没有“草鞋花脸”这个称谓,只有我们川剧才这么叫。因为,像《芦花荡》中的张飞,《鱼肠剑》中的专诸;《牧虎关》中的高旺;《掀涧》中的侯上官;《李逵下山》中的李逵等等。这些角色都是身穿报衣(或打衣)脚穿打靴或草鞋。以功架、武打、表演取胜。有的是绿林好汉,有的是山野平民,像张飞这类人物,虽然是大将,但本剧中,是渔夫打扮。甚至连《蹬打石雷》中的石雷,《斧劈老君堂》中的程咬金等也被称为“草鞋花脸”。这类人物,在川剧过去常演的剧目中,占的比例还真不少。逐渐,就形成了川剧花脸中除了“袍带花脸”外,就只有“草鞋花脸”了。川北的川剧观众,特别是农民观众非常欢迎这类剧目,爱看这类戏了。

过去,大巴山区有很多川剧演员,就是以“草鞋花脸”著称的。例如:曾亦远;曾坐科仪陇“亦乐科社”。功架好,蹬打好、讲白好、表演好、武打好。是川北著名“草鞋花脸”。内外行均亲切地称他“曾莽子”。平素性情梗直,演出非常卖力、认真。

李叙刚:曾亦远的徒弟、坐科巴州“畅叙科社”。嗓子不太好,但功架、表演相当好,会表演、肯做戏、解放后,长期担任巴中县川剧团业务团长,剧团现在很多老演员,大多是他的学生。当然,川北著名的“草鞋花脸”还有很多。他们虽然也常演袍带戏,而且很不错,但演得多、演得好的还是“草鞋花脸”一类的戏。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巴州城南南龛坡唐代摩岩石刻中 有一龛中间为毗卢舍那佛祖,两旁分立着把门的哼、哈二将,俱脚登草鞋,与其它各地哼、哈二将塑像不同,很像川剧舞台上的“草鞋花脸”。川北大巴山一带把川剧中重功架、蹬打、表演、武打,同时又身穿短衣,脚穿草履的角色扮演者,统称“草鞋花脸”,是否多少与此有关,就不得而知了。(袁泽政)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