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家乡交通闭塞、文化落后,很少搞什么文体活动。有时候,县城放电影,我常常跟上大人步行十几里路赶到县城,坐在一块儿土坷拉上看得很入神。尽管那时的电影没色彩,人物只会动不会说话,我们还是看得兴致勃勃。看到半夜,我们再步行往回赶,虽然黑洞洞地看不见路,但人们只顾热火朝天地讨论电影里的情节……

有一次,村里来了几个“打玩意儿的”,又拉胡琴又吹箫、又敲锣来又打鼓,还有一男一女穿着彩衣,涂红脸蛋轮着唱戏,真是热闹极了。
村长让大家回家挖上米面给人家,人家才给唱。尽管那时人们的口粮并不多,但大家还是你家一碗米、我家一碗面地凑份子看红火。那天唱的是《媳妇敲开光棍的门》,我记得有一段唱词十分精彩:“老汉看见秦美云,干崩大豆吃半斤;老婆儿看见秦美云,烧火寻不见个小板凳;后生看见秦美云,锄田割麦不腰疼,顶如吃了安乃近;木匠看见秦美云,割风箱割成了筷筒筒;画匠看见秦美云,红黄蓝黑分不清,画老虎画成个核桃虫。秦美云长得实在好,小嘴嘴就像个红樱桃。脸蛋粉白如蜜桃,胳膊就像那拉面条。胸脯里掖了两个白馍馍,还有那杨柳细腰腰……”唱曲儿的边唱边比划,逗得看热闹的男女老少笑得东倒西歪。
在我少年时的记忆里,最热闹的还数看二人台了。大队里组织的二人台班子转村子演唱,经常表演的节目有《五哥放羊》、《挂红灯》、《打樱桃》、《走西口》、《打金钱》、《牧牛》、《卖菜》、《刘干妈》等等,大多以青年男女的爱情为主题。看演出的人山人海,把戏台子围得水泄不通,干部们使劲儿维持秩序,生怕把老人和小孩挤坏了。二人台班子今天在这个村演完了,明天再去那个村,一大帮年轻人追着看。看到半夜,二人台演完了,一对一对男男女女手拉手回来了。二人台的魅力实在是大,许多年轻人学会了自由恋爱,公开站出来反对大人们的包办婚姻。

时过几十年,二人台仍然被人们喜闻乐见。谁家办红白事宴,常常请来二人台班子唱通宵。有条件、有实力的人家,竟然能把歌舞团的明星请来。

临河二中举办50年校庆时,联欢会上有中央和内蒙古的艺术家献艺。当王占昕表演二人台《王婆骂假》时,台下掌声雷动。这《王婆骂假》可不简单,2010年在全国曲艺大赛上得了一等奖呢。可见,咱们河套的二人台已经走向全国,真正做到了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完全可以登上大雅之堂。

二人台就是咱们河套地区的梆子,普通老百姓都会哼几句,最起码能唱几句《五哥放羊》、《走西口》。

河套地区是二人台的发祥地,二人台的根就是当地的民歌。二人台流行的地区正是蒙汉杂居之地,也是各地民歌汇聚的结果,有内蒙古民歌、山西民歌、陕西民歌,都是黄河和黄土高原孕育出来的,如爬山调、信天游、蛮汉调、撅席片等。《走西口》就是很好的例子,它脱胎于山西民歌,是走西口文化的结晶。民歌是有生命力的东西,人们在生活中非常需要民歌,滋养生命、滋养精神都需要民歌,它是精神的食粮,是生活的调味剂。

二人台就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民歌和民间舞蹈的完美结合。在早期,它是以打坐腔、“打玩意儿”的形式出现的,后来融入了蒙古族舞蹈发展为二人台。二人台的特点是淳朴直率,有泥土气息、有山野风味、有真情实感,抒发了或喜、或悲、或忧的情感。

二人台是河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今天在弘扬河套文化,打造文化大市的进程中,二人台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