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声界,子承父业的有好几位,侯耀文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按理说,父亲侯宝林是相声界的一代宗师,侯耀文得天独厚,可以很方便地得到侯氏相声的真传。然而,父亲并不赞成他说相声,当得知16岁的他偷偷考上了中国铁路文工团时,父亲竟气得在饭桌上摔了筷子,说什么也不让他去。铁路文工团派人到侯家做工作,好话说尽,侯耀文也保证说,一边学文化,一边说相声,侯宝林才勉强同意了。
侯宝林说过,一个好的相声演员应该具备“五家”条件: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外交家、杂家。虽然侯耀文至今没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凭着对相声的挚爱,对艺术的坚守,加上与生俱来的灵气,今天的侯耀文已成为相声界的领军人物。
名人的儿子不好当!说起这其中的甘苦,侯耀文体会得相当深。别人说父亲的“唱”好,他得拼命学唱;别人说父亲地方方言学得像,他得拼命去练;别人说父亲的段子哲理性强,他得拼命去提高文学素养。然而,作为侯派传人绝不仅仅是父亲艺术上的翻版,还要去发挥,创新……
侯耀文喜欢京剧,又有一副清亮的嗓子,只要胡琴、锣鼓一响,便会情不自禁地随着节奏来上一段,还正儿八经地在剧场演过《追韩信》等剧目。他又多才多艺,快板书、对口词、山东琴书、小话剧、二人转……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些技艺都融入他的相声中,形成了独特的个人演出风格。他的代表作《糖醋活鱼》、《戏曲漫谈》《财迷丈人》、《见义勇为》、《京九演义》、《侯氏发生法》等,都是深得观众喜爱的相声段子。
现在的相声创作受许多外在因素的干扰,大多是急就章、短平快,有人更戏称之为“四个一工程”:写一天,改一天,演一场……可侯耀文并没有随波逐流。以创作《京九演义》为例,为了写好本子,侯耀文含泪一遍又一遍地听京九英模报告团的报告,看了足足有一尺多厚的材料,挑灯写稿、改稿。新时期以来,侯耀文已创作了近200万字的相声作品。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相声受到各种艺术形式的强烈冲击,辉煌不再,很多人离开了相声舞台。许多相声演员改行演小品,或者加盟影视而迅速走红。侯耀文为挽住相声颓势,在许多场合呼吁挽救相声,并发出“把相声当生命”的誓言。他说:“完成父亲的未竟事业是我的心愿。父亲晚年开始转入对相声原理、技巧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写出了《相声表演艺术》、《侯宝林谈相声》、《相声溯源》、《相声艺术论集》等等书籍,希望相声艺术后继有人。临终前,父亲曾喟然长叹:‘没了,没了侯宝林啦!你们得加倍用心才成啊!’每每想到父亲的临终叮嘱,我的心便紧缩起来,油然生出一种责任感、使命感,这也是我不被世风迷惑,不为有些人改行而心旌摇动的原因之一。”
侯耀文自就任中国铁路说唱团团长以来,致力于把中铁说唱团打造成全国最高水准的相声表演团体,并身体力行开始了“相声回归剧场”的运动,坚持每年表演一台。
他说:“相声的衰落并非别的艺术门类实力太强,而是自己拿不出好东西。目前相声的主要症状在于其艺术质量日益下降。有些演员说一两个段儿把人逗笑了,以为就是相声,实际上仅仅是在用一些低俗的东西取悦某些观众,根本不能称为相声。现在一些编相声、演相声的人,根本没有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最多是写写自己身边的事。这样下去,相声的讽刺功能就是胡说八道骂大街、利用观众的某种逆反心理,搞一些哗众取宠的东西,换取自己的声名。当前,确实有知难而退知难而改的人,但是,我们铁路文工团有责任继续做相声事业的守护者,我们愿为相声的振兴做一些事情。”
前些时候,侯耀文在昆明参加第五届中国曲艺节全国少数民族曲艺精品专场晚会,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他和姜昆临时编排的小段子赢得潮水般的掌声。显然,人们仍然热爱相声,热爱优秀的相声艺术家。面对观众的热情,侯耀文颇为感慨:“相声终于从前几年的低谷中走了出来,相声一定要做到高、大、强。”他进而解释:“高,是格调要高,专业技能要高;大,是要有大品位意识,不粗制滥造;强,是在同行业(曲艺、说唱)中占据最前列。”
(摘自 《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