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街大舞台摇身变成“刘老根大舞台”,几年间,沈阳大大小小的十几家剧场已经被二人转所占据,二人转也成了沈城演出市场最火的艺术形式。
记者了解到,许多原来的国营剧场迫于经营压力,也开始走上经营二人转演出的道路。以前比较有名的剧场,如沈铁文化宫、北陵军人俱乐部、梨园剧院等,如今都是二人转的演出场地。
那么,如此扎堆儿地唱起二人转,究竟能为各个剧场和沈阳这个城市带来些什么?沈阳的二人转剧场明天又将如何?昨日,沈阳市文化局文化市场处处长轩维平解析了相关话题。
话题一:
在沈阳,坊间有这样一种传闻:剧场要想活下去,就离不开二人转。真的是这样吗?
轩维平:目前剧场走二人转道路,确实是一种普遍现象。到目前为止,沈阳市属国营剧场基本都已经实行转制、收购,而新的市属剧院尚未建立。这些转制后的民营剧场的演出形式多数是以二人转为主。这与沈阳的文化底蕴以及沈城市民的消费习惯有直接关系,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在沈阳有深厚的土壤。
话题二:
二人转能成为沈阳的文化品牌吗?
轩维平:我举个例子,去法国旅游的人,一般都要去看法国红磨坊表演,因为它已经形成一种品牌,人们到那儿不看红磨坊表演,就会觉得遗憾。那么来沈阳旅游的人,可能也会愿意去看看地道的二人转表演,甚至以后能以此吸引游客来沈阳,我们希望能把二人转打造成沈阳的一个文化、旅游品牌。
话题三:
剧团多了,没有剧场演出,不行;剧场多了,没有二人转演出,也不好存活。那么,剧团和剧场之间是一种怎样的相互制约关系?
轩维平:随着二人转演出团体的增加,在二人转市场上出现了剧团多、剧场少的现象,于是剧场成了紧俏之地。剧场与剧团的结合往往被称为“强强联合”,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演出团体和剧院如何能够做到好的结合,是一个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话题四:
现在的沈阳二人转剧场是否已经饱和?未来前景如何?
轩维平:相对于拥有几百万人口的城市来说,十多家二人转剧场在数量上来看,并不多。沈阳有关部门还将加大对民间演出团体的扶持力度,计划在两三年内,要让沈城包括二人转在内的各类演出团体和场所的结合体达到100家。
相关反应
高大宽:有竞争才能促进更好的发展
晨报讯(记者关舒柳)二人转演出和相关剧场在沈阳越来越“走俏”,是否对刘老根大舞台的票房有影响呢?记者昨日就此采访了赵本山经纪人高大宽。
高大宽表示:“目前沈阳新开的二人转剧场对于刘老根大舞台并没有什么影响,有的剧场刚开业,现在还看不出来(是否有发展)。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就二人转这项艺术来说,有竞争才能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是一件好事儿。”
除此之外,高大宽还透露,《乡村爱情3》的剧组,国庆期间就要搬到上海去了,剧中王小蒙在上海创业的戏也将在那里展开,“全组成员国庆节期间都得在上海忙活”。
而此刻正在剧组的赵本山,除了要关注《乡村爱情3》的拍摄外,还要兼顾明年央视春晚节目的创作。昨日,记者问及赵本山是否确定带弟子田娃上明年春晚时,高大宽表示:“现在还不能定。”
那么小沈阳是否也会准备自己的节目,与师傅赵本山一同上春晚呢?高大宽说:“尽最大努力去准备呗,这东西不是你想送多少节目人就能收多少,还要看节目组的安排。目前确实有这样的想法。”
专家观点
应总结二人转发达的经验,推动其他剧种发展
昨日,记者采访到辽宁大学文化学者刘铁,他对二人转演出和剧场在沈阳“遍地开花”的现象,进行了分析。
“二人转现在已经走出沈阳,正在进入‘大北方’市场。”刘铁认为,二人转现在已经成为沈阳地方民间文化的突出代表,也是一张名片。
在刘铁看来,在沈阳地域之内,二人转在剧场里形成了“一枝独秀,一花独放”的局面,但其他剧种严重萎缩。“百姓的文化需求应该是多元的,沈阳的文化市场被二人转独占了,而各种年龄段、各种身份的市民的文化需求,不可能都只由二人转演出来满足的。”
刘铁分析认为,从二人转艺术发展的本身来讲是好事,已经达到相当繁荣的程度,但从“一枝独秀”的现象来看,这里面潜伏着危机。一个是自身发展的危机,艺术史上没有一种表演艺术在一定时间内能垄断所有的艺术舞台,这本身是不正常的。
“样板戏曾大红大紫独占舞台,”刘铁说,“但它‘一花独放’只是几年的光景,后来还是退出了历史舞台。从辽宁地方的文化发展来讲,这种现象就不是一件好事了,必须应该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像评剧、京剧、话剧、歌剧等艺术形式,都应该得到发展。”
刘铁建议,地方文化主管部门应该在大力扶持二人转的同时,总结二人转发达的经验,用于扶持其他地方文化项目,推动其他地方剧种的跟进性发展。
“另一方面,沈城市民的需求不可能总是这样单一,所以二人转艺术家和二人转艺术表演团体应该审时度势,居安思危,在当下主动地为其他剧种的演出提供商业运作的成功经验,树立发展辽沈大文化的宏观意识,打造一个百花争艳的艺术繁荣局面,也为二人转的自身发展营造扎实、厚重的地方文化基础。”刘铁最后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