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董宏达先生的观点文章《赵本山该叫范伟老大?》,深有感触。私底下,我也和我的同事有过类似的议论。在我看来,范伟离开赵本山是个明智之举,这对他的艺术发展是很有利的。
至于赵本山与范伟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是师徒,还是搭档?我一直没有搞清楚。两位都是艺术水准很高的人,我对他们的作品,不论是各自的,还是合作的,都比较喜欢看。不过渐渐地,我更喜欢范伟的一点,而且这种印象还在加深。
通过赵本山和范伟合作的作品来看,两人都有成功,但艺术的指向却不大一样。赵本山在单个角色的塑造上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正像一棵树,已经长得枝繁叶茂了,但主干就他本人。而范伟却是在饰演不同角色中拓展了他更广泛的领域,每个角色都饰演得非常有生机,但却总是给人以含苞待放的感觉,这也正是他艺术的最可宝贵的成长性和潜力。在赵本山醉心盖“艺术大厦”的时候,范伟已经开始在“跑马圈地”了。所以,当赵本山的作品从央视红火的上演却一步步退回老家东三省的电视台的时候,范伟那怕是在一个什么剧目中客串了一个小角色,也总被人寻觅到。这种被寻觅的感觉,就是一种艺术的新期待,这是艺术发展最适宜的土壤。
如果说,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异想天开的议论。那么,下面我们不妨拿他们近期在央视播出的两部电视剧作个比较,这种印象就会更加一目了然。
过去,郭德纲有个观点,他说不能苛求相声艺术对人们有什么教育意义,因为相声自它生出来的时候就是为了逗人乐,而不是为了教育人。这个看法我也基本认同的。同样的,对于曲艺类中的小品或者二人转,大抵也会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对这些艺术门类更多的是在于它能否给我们带来笑声,以及带来多少笑声。而对于电视剧或者电影似乎就有所区别了。我觉得,如果说曲艺类的与影视类的都属于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话,那么二者也还是有进一步区别的,前者更像是消遣的,而后者多少是要对人有所启发的,甚至是一种精神上的整理和对人生的思考。我们没有听说过哪个人是因为一部小品或者是相声而改变人生态度的,但一部影视剧尤其是它背后的小说却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当然了,前提是它必须是一部好作品,而且改编成影视剧,又有好的导演、编剧和演员,
说到赵本山的《乡村爱情故事》与范伟的《老大的幸福》,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前者仍然脱不了二人转的模式,尽管像刘能、赵四之类的角色我也很喜欢,但他们更像是演二人转,而不是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电视剧。这对于电视剧而言,这简直是悲剧。因为你从中感觉不到那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而不过是挂着电视剧的名义在演二人转式的小把戏,你也许也会笑,但那仅仅是是感官的刺激,而不是与之心灵火情感上的共鸣。
后者则根本没有这种模式的痕迹。而从作品创意本身,则有三个明显的优点:一是主题,主题应该切中这个时代的呼声,在以人为本和人们越来越关注幸福指数的时候,幸福的话题是汲取和凝结了人们精神生活的关切。同样是这个主题,《老大的幸福》又比同样题材的作品更优雅和平实一些,不是以那种刺激或激烈的方式来触动人们敏感的神经。有的电视剧看了以后只能增加人们的忧郁和不安,而这部作品给人更多的是一种积极的诱导和启发。二是历史背景。《老大的幸福》能让我们看到代际之间的演进和每代人的行为和思考范式。人们看了有亲切感,有归宿感。任何人和事的发生和发展都是有历史轨迹的,正如人们也关注因果律一样,这样才对人生有所启发。三是文化背景和艺术空间。因为这是生活艺术,所以它的文化背景更有延展性。而不像二人转,它的文化专业性成了它的局限,以至于不同类型的文化受众对它的接受都有很大的差异。实际上,这种文化的宽和窄直接决定了作品的艺术空间,因而在角色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以及演员的表演都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多元性。
此外,《老大的幸福》与《乡村爱情故事》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前者是为了推一部好作品,而后者更像是炒一批赵家班的演员。所以,后者更强调每个演员的基本功,而前者则是从作品乃至剧情出发,不一定是每个演员的出色,而是通过延续的推进,适时推出一些人生哲理式的总结。所以,人们在收看《老大的幸福》时会有很多意外的感悟,而范伟每次经历后的感言也总是很经典,似乎那是一种生活经历的高度浓缩,值得人们去品味和借鉴。范伟告诉人们的就是和谐的力量,就像打太极拳那样,看起来很优雅,但打出去却总是很有力量,直至震撼和打动人们的心灵。(马易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