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4日的中央电视台直播的颁奖晚会《今夜小品灿烂》上,出现了一场少见的“冲突”:赵本山弟子的二人转节目被节目组中间叫停;然后在紧接着赵本山表演时,他说了这样的话:“既然节目没有太出格,应该让这个节目演完”。这场“冲突”在媒体和群众中引起轩然大波并引发广泛争议。有批评中央电视台审查太严的,有指责赵本山耍大碗脾气的;还有的说,央视为了惩罚赵本山,原本定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的《马大帅》停播是对的,有的说是不应该等等,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据我看,这场冲突并不那么简单,它不是赵本山个人与节目组的冲突,甚至也不能看成是赵本山与央视的冲突。因而,我们既不能简单地批评节目组或者央视,又不能简单地指责赵本山。那样就把非常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从本质上说,这场冲突是民间文化与主流文化包括精英文化之间的冲突。是民间文化要保持自己原汁原味的俗文化本质和央视要捍卫主流文化的高雅严肃和尊严的一场不可避免的遭遇战。实际上,这种矛盾和冲突早就酝酿并明显地暴露出来了。从赵本山和二人转还刚刚开始走红的时候起,就遭到了激烈的批评,什么“格调不高”呵,“过于粗俗”呵,“迎合了大众的低级趣味”呵等等。不过,那时的批评还仅仅是来自精英文化的角度,“冲突”还不那么激烈。现在之所以这样激烈,在某些方面是因为赵本山特别是二人转太火了,火大发劲了,这就构成了民间文化对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巨大冲击甚至威胁。对这种冲击的激烈反应还刚刚开始,它的更为剧烈的批判和讨伐的声音还没有真正的到来。
一个国家的文化主要是由三种文化构成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文化的正常发展应该是三种文化的共同繁荣和相互借纳。在这一点上,实事求是的说,央视做的是比较好的。赵本山和二人转包括其他民间文艺都给予了非常广泛的推介。没有央视的大力宣传,赵本山和二人转都不可能像今天这样火。央视在扶持繁荣民间文艺上功不可没。但是,随着文化和文艺的发展,就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主流文艺和精英文艺并没有获得像民间文艺那样蓬蓬勃勃的发展,因而也就没有获得广泛的受众;民间文艺在获得更广大的受众的同时,也把民间文艺的本色展现给了他们。民间文艺是有民间文艺的特殊本质的。民间文艺的最突出的特色是它的“俗”。形式上的通俗,内容上的粗俗,表演给俗众娱乐的。这是和主流文艺和精英文艺所绝对不同的。主流文艺和精英文艺,形式是精致高雅的,内容是严肃庄重的,表演的对象是特定的有教养的知识分子的。三种文艺形式应该大体上有三种不同的受众。一个代表国家的电视台,它虽然可以做到大力推介民间文艺,但也决不可以放弃以主流和精英文化为主要文化视点的立场。央视包容民间文化的有限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尽管做法值得商榷。
我想说的是,民间文艺既要保持民间文艺的本色,又要固守民间的“家园”。民间文艺的生机在民间。二人转这种文艺样式,它就是东北农民自娱自乐的艺术,它的本质就是粗俗的,改变了它的粗俗也就改变了它的民间本质特色。京剧原来是民间的,自从走进高雅的“庙堂”后,他就成了国粹国宝而失去了民间的基础。二人转对东北人的审美情趣,那是一种牢不可破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就象东北农民极其愿意吃大葱蘸大醬一样,那是一种任谁也改变不了的习惯,大葱蘸大醬[包括酸菜]是副食品极其匮乏时培养起来的一种吃法。现在,尽管蔬菜很丰富了,农民们还是愿意吃大葱蘸大醬,因为那是一种习惯,农民觉得只有那样吃才有滋有味才来劲过瘾.也就象大葱蘸大醬这种习惯的吃法,只能是东北农民饭桌上常见的下饭小菜,不能让上海人和苏州人去吃,更不可能把它拿到国宾的宴席上一样,二人转也只能在东北演给东北的农民看。东北之外的人看二人转,一是看新鲜看新奇[就象他也要尝一尝农民饭桌上的大葱蘸大醬一样],二是他们太缺少其他种类的狂欢化的文艺样式了。
二人转也不要走进高雅的庙堂。高雅不属于二人转,二人转不能做到雅俗共赏。就象大葱蘸大酱怎么变着法做也不可能成为一道享誉中外的名菜一样,二人转怎么变也不可能高雅起来。二人转就是土的、俗的、粗的、野的、下里巴人不登大雅之堂的。如果让二人转雅起来,俗的粗的本质去掉了,二人转就失掉了它的原汁原味,二人转也就不是二人转了。“文革”中有所谓坐唱二人转,那还是二人转吗?从二人转的艺术构型上说,它的一丑一旦[一男一女]的“一副架”及其狂欢化的舞蹈就强烈地表现着性爱的意味;它的“说口”的诙谐幽默、打情骂俏就更离不开性趣味;它的丑角的独特的角色和戏谑化的模仿表演方式,是在封建时代产生的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嘲弄、戏谑和反叛的艺术“策略”,它生发出无穷无尽的艺术乐趣带给观众精神解放的欢笑;它的演员在丑角和人物之间跳进跳出的演剧方式是那样的灵活多变;它的与观众的毫无一点障碍的交流是所有戏剧艺术所难以望其项背的。这些东西是在东北文化传统中生长起来的。以一丑一旦的构型来说,它是直接来自东北大秧歌的“一副架”的;东北大秧歌又是来自东北的萨满跳神舞、民间巫术舞和娱乐舞的,而这些舞蹈又是来源于东北女神的“圣婚仪式”舞的。圣婚仪式是男女二祭司模仿男女二神跳交媾舞,它的基本构型就是“二人转”。这就是现代二人转的原型。现代二人转的性意味是原型的胎里带来的东西。以二人转的戏耍诙谐幽默来说,在东北农村就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你只要稍微对东北农村有点了解,你就会知道那些左临右舍沾边就赖的所谓“姐夫”与“小姨子”,“小叔子”与“嫂子”在田间地头的那个嬉戏疯闹。从精神分析的的角度说,那就是被压抑情感的大释放。还有那车老板子聚在一起的“哨”――以极其“艺术化”的“说口”语言吹牛、调侃和嘲笑对方等。二人转就是在这种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人转“文本”是来自二人转“文化”的。理解了二人转的文化才真正理解了二人转。东北文化是二人转的土壤,二人转的根就深深地扎在它的土壤之中。离开了这土壤,它就会成为无根的浮萍,它就会变得没有生机以致慢慢死去。
二人转可能会受到外地人甚至外国人的欢迎,因为它在人类的戏剧史上太独特太新颖了;它的戏谑化的表演方式和狂欢化的艺术效果也太稀奇太少有了;它在远古的艺术原型的普遍性也使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欣赏性。它可能受到某种程度的热烈欢迎。但是,尽管如此,二人转也不可能成为全国性的持久的普遍受到欢迎的艺术。二人转可以走进上海的“大世界”,可以走进美国的街头,也可以走进中央电视台。那里的舞台确实很气派很堂皇很恢宏,但是,那里并不是二人转的家。二人转,你还是回家吧。只有在家里,你的舞蹈才会更加沉醉迷狂,你的曲调才会更加撩拨人心,你的“说口”才会更加诙谐幽默,你的丑角表演才会更加如鱼得水。只有在家里,二人转才会象农民刚从地里拔出的带泥土的大葱、刚从黄瓜架上摘下的顶花带刺的黄瓜、刚从酱缸里叨出的刺你打喷嚏的大酱一样,原汁原味的新鲜可口。不要忘记,田间地头,粪堆大炕曾经是你风风光光的舞台;不要忘记,是你的哪些东西才使你的观众哭的舒畅笑的癫狂;不要忘记,那些憨厚而又纯朴的父老乡亲才是你最忠实热情的观众。回家吧,二人转。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