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剧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为我国戏剧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是研究我国戏曲板腔体系、戏曲音乐结构演变的重要史料和创新资源。可就是这样一个古朴典雅和具有遗产价值的剧种,却面临着观众渐少、日趋式微的尴尬。


现实警示我们:振兴汉剧事业刻不容缓。

强化领导

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都不能离开党的坚强领导,否则,就无法发展,甚至会走偏方向。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艺术更是如此。强化党的领导,就是要按党的方针政策办事,而不能随心所欲。比如,在用人问题上,要搞五湖四海,团结大多数,选能敬贤。强化党的领导,还必须处理好振兴汉剧与党的整个革命建设事业的关系,在现阶段,就是要切实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服务。胡锦涛同志在中国文联八大、中国作协七大开幕式讲话时要求“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文艺事业,把加强和改善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作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要求我们“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强化党的领导,就是要把这些方面都落实好,发挥导航和保障作用。

激活机制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要靠内部的变化发挥作用。振兴汉剧事业就要从汉剧院内部着手,激活内部机制,焕发新的活力。首先,要从管理体制上改革,适应市场需求。市场机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公平竞争。因此体制上就一定要保证所有人能平等地参与竞争,不论资,不排辈,能者上,庸者下,以激活每个人的竞争意识。其次,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生动活泼、严谨有序、心情舒畅的生活工作环境,消除人为的隔阂,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为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创造条件。再次,关心群众生活,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每个人都有可能随时遇到困难。只有群众无后顾之忧了,工作的劲头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是激活内部机制必不可少的条件。

市场运作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文化事业也要勇于适应市场,否则,就会被冷落,被淘汰。一言以蔽之,文化产品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让群众喜闻乐见,而不能总是那几出戏,总是那几个人,其内容离群众的生活实际十分遥远。

适应市场经济,还要加大宣传推广的力度。许多文艺人还没有把自己的产品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产品”来认识,更多的是将其作为一个“作品”来看待。确实,文化产品有“作品”的特点,但是如果要进入市场,希望获得市场认可的话,就不能“孤芳自赏”,使之“养在深闺人未识”,而要按照产品的一般规律来进行运作。比如,借助媒体的力量,向群众多传递有关汉剧的信息;争取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等等。只要多管齐下,汉剧的演出市场就一定能逐渐兴旺起来。

造就人才

文艺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根本在队伍、在人才。搞好文艺队伍建设和造就大批杰出人才,事关文艺发展的根本,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艺术素质高、生活积累和社会阅历丰富,有着广博的文化知识,有着崇高的人类情感,有着宽广的视野和胸怀的文艺队伍,是我们文艺事业沿着健康正确的道路繁荣发展的根本保障,是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保障。就汉剧人才的培养来说,要为他们的成才多创造条件,心甘情愿地为他们当绿叶,当人梯。要用机制留住人,特别是不能让那些顶尖人物流失,造成资源浪费。

打造品牌

要精心培育汉剧自己的品牌,包括品牌剧目、品牌演员、品牌导演、品牌舞美等等。“品牌”就是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新。有了品牌,才有生命力。为什么一提到汉剧,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吴天保、陈伯华?因为他们是品牌角色,他们给人们留下了难以抹灭的美好艺术形象。我们就是要打造这样的品牌。

实现汉剧的繁荣和发展,是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需要。有志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人,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振兴汉剧的重任,我们就将迎来汉剧事业繁花似锦的春天。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