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马莉
她是一位叱咤安康汉剧界喜欢剑走偏峰的才情女子。她10岁加入汉剧行当,跑过龙套,拉过二胡,下海做过企业管理,再到后来投身汉剧音乐创作,撰写汉剧精品美文等,她对汉剧的激情投入总是那么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她仗义、扶老助弱、专注执着、至情至性、特别喜欢儿童。她说,在全民畅想“中国梦”的今天,她的最大梦想就是让汉剧更接近现代人的文化品味,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汉剧。她就是国家二级二胡演奏员、安康市群众艺术馆副研究员罗玉梅。
出《丫丫学二簧》唱段10秒。
这首曲子叫《丫丫学二簧》。2013年8月,以此曲编排的同名歌舞在北京举办的第七届全国少儿舞蹈展演中,从一千多个节目脱颖而出,获得银奖。作曲正是罗玉梅。
[出录音1:给孩子们写汉剧,有史以来这是第一次,以前都是给大人写的,这是一种创新。全国1000多个节目,你想想,咱们安康这么小个城市,能获银奖,不容易!]。
这首作品从创作到成品节目的演出,经历了教唱、音乐伴奏、录制合成等多个程序,罗玉梅充分发挥了 “大侠”本色,一揽子全包了下来。十多个孩子,主唱、和声,各不相同,罗玉梅一字一句、一板一眼呕心沥血。又利用自己专业人脉资源优势,四处找人,制作音乐成品。整整两个多月,节目终于演出了,罗玉梅却病倒了:
[出录音2:把我嗓子教哑了,一个月都不能说话,打针都不管用,吃了三十多付中药]。
怎么样?有点“拼命三郎”的劲头吧?也难怪,四十多年的汉剧情缘,早已深入血脉,现在只要是和汉剧有关的,不做则已,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
罗玉梅已过中年,却已经在汉剧里侵泡了四十年,小学四年级没有毕业就被招进汉剧团的她,如今写的一手好文章,报纸杂志广泛录用。她还是安康学院的客座教授。讲堂上汉剧被她作为一种艺术体系讲解。这一切最初是从跑龙套、搬布景开始的。她的才艺很多,还拉的一手好二胡。她是安康唯一获得国家二级二胡职称的专业人员。她学二胡的启蒙老师是汉剧音乐家江树业,后来拜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鲁日融为师学二胡,她的二胡曾在全省多次获得大奖。
然而,人生有时就象走山路,谁都无法预料下一个转弯会是怎样的风景。就在她事业日渐上升之时,1992年,改革开放的市场大潮冲击下,安康汉剧团进行了体制改革,强行把演职人员推向市场。罗玉梅也远赴海南,做了一名企业管理。
与此同时,中国也经历了如火如荼狂澜般的经济洗礼。后来人们发现经济富裕了,文化丢失了。于是国家孕育转型。安康的仁人志士也在呼吁重视汉剧。
时间一晃,进入到2000年,以“龙舟文化”为契机,
汉剧迎来了复苏的曙光。汉剧团的工作也恢复正常了。然而,此时的安康汉剧成熟的专业演职人员已到退休年龄,刚刚招收进来的新人还有待培养,正处于后继乏力、青黄不接的时候。远在海南的罗玉梅听到这种情况心里一紧,再坐不住了,她回到了阔别十三年的故乡,找到了师傅江树业。
[录音3:老师他非让我学作曲,我刚回来的时候!记者:为啥呢?罗:我说我都四十五岁了,我现在学作曲?人过三十不学艺啊!他说音乐学院毕业的,专门学作曲的,你不做,还让谁来做?面对戏剧,他也是一筹莫展。他说,你适合,因为你从小听汉剧长大的。在我回来前,听说,他觉得自己年龄这么大了,面对汉剧,特别是作曲没有传承人的尴尬局面,他非常着急!说,我不能把那些宝贵的音乐资料都带到棺材里,那样,我不瞑目。]
那时候,全安康能够从事汉剧作曲的,仅剩两位,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江老师劝罗玉梅转行学作曲,罗玉梅心里却一点谱也没有。
[录音四:我本(拉二胡)挺好的,他要让我弄这个,最后我见他就害怕,见他就躲!因为作曲太累人了。]
当然是喜欢干自己最擅长才有动力。罗玉梅也不例外,回安康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她根据自己对汉剧唱腔演唱的独特理解,每天给年轻演员教唱汉剧,她当时重点教唱的几个孩子,很快脱颖而出,现在都是主演了。她也不忘记自己的二胡老本行,参加各种演出和比赛在安康很受观众欢迎,她的二胡常常掌声不断,她还在省上获得几个二胡大奖。她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汉剧团老艺人龚敬荣组织的汉剧班社活动和民间红白喜事的演出。
这么做,只是为了自己对汉剧的那份爱,还有对汉剧曾经美好记忆。汉剧融入她的血液,成为她的“灵魂”,她无法割舍下。
[出录音五:我跟他们在一起,你知道吗?有死人的,跟人家去唱“万子”,到火葬场,到农村一唱,唱一夜。有人就说我,你跟着业余班社拉啥呢,掉价!我说,你现在想要听这传统的汉剧,还必须要跟这些班社在一起,因为汉剧团这些年轻的,他们还不会。所以我还是坚持。]
就象冬天里惊艳的梅花,必须要经历季节的蜇伏。罗玉梅就这样,慢慢的积累着她再一次美丽绽放的力量:二胡、京胡、汉剧演唱,她丢掉了十几年的专业功底,一点一点被找回,并从中得到了锤炼和升华。
2007年夏天,安康举办了首场汉剧大赛,这是安康老戏迷们的一次盛会,三十多年了,人们对于汉剧的热情再一次被激发,参赛的选手业余的专业的,下至8岁,上至80岁,无不亮出自己的拿手好戏。期间,尤其邀请几十名汉剧团退休老演员的专家展示演出,成为大家最期待的重头戏。因为十几年来,安康人看不到他们的演出了。但就在老艺人们排练这些古典戏时,京胡出了差错。担任京胡伴奏的人由于业务熟练程度不够,导致老艺人无法开口演唱。排练被搁置。
当时,罗玉梅担任的是比较简单的唱段辅导任务。
[出录音六:排第一个戏,叫清风亭。京胡是汉剧的主奏乐器,老师演的戏都是没有谱子的,都是在脑子记忆里面。那你就要看这个鼓怎么打,演员怎么唱,你就跟着拉。最后有一个老师就拉不下来。拉不下来,老师(参赛的选手)都罢工了,哎呀,拉的啥嘛,都没法唱。]
演出迫在眉睫,怎么办?救场如救火。区文化局的领导召开现场会,解决这个问题。现场不知谁建议了一声:“让罗玉梅试试,她应该会拉!”。于是,正在辅导学员不知就里的罗玉梅被推到了台上。
[出录音七:哇,那老师都坐在剧场里听我,看我怎么样?我这人平时生活中很傻,但我做事情的时候胆子特别大,我不发抖,不害怕,朝那儿一座,高高的,根本就不停,从头到尾一口气就拉下来了,一点都没错。接下来《铡美案》、《打金枝》等,全都是我拉下来,每天白天排,晚上在广场演,十天十台戏。一天拉7个小时,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
犹如一匹黑马,罗玉梅从这场汉剧大赛中,被推到了前台。
[出录音八:直接一下子给红了。走在大街上就有不认识的人跟我打招呼,特别有意思的是,我到东关买羊肉,人家(卖主)说不要钱,不要钱,你拿去!你就发现,你一弄汉剧,人们就特别喜欢你。乐器店的那几个老板和我说,原来那京胡摆在那儿没人买,现在都买空了,还要经常进货。]
享受这样明星般的礼遇,罗玉梅格外激动,原来还有这么多人这样热爱着汉剧。这次演出之后,她对自己也有了信心。她开始思索,自己也应该为汉剧做点什么!师傅江树业的话再一次浮上心头。罗玉梅:
[出录音9:剧种和剧种的区别关键在于音乐,音乐如果存在了,汉剧就不会灭亡。这次拉琴之后,老师就给我说,你能拉这些戏,你就能作曲,因为戏里面所有的板式你都倒拉如流了,基础就有了嘛!他就把他写的那些文章让我看。从那以后,我就开始钻研了,我就背曲子,整天看谱子,看谱子!走在大街上都在想,边走边哼,本来要去买东西,结果跑的好远!]
2008
年,是罗玉梅的一个创作起点,汉剧作曲,汉剧文章齐头并举。一首《我爱你中国》和《汉剧音乐简述》刊出,一出手就是高起点,自此奠定了她的汉剧事业走向。
下面我们看看罗玉梅创作的第一首作品,居然是《我爱你中国》
这是一首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歌曲,经过她的改编,变成了一首地地道道的汉剧唱段:
出《我爱你中国》唱段10秒
这首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第一次有人把主旋律歌曲改编为汉剧;曲调中传统的拖腔也被再次丰富。为了让记者有更为深刻的体会,罗玉梅打开了音乐即兴解说起来:
[出录音10:采访现场解说音乐1分15秒]。
这首歌在当年被选入2008年安康春晚演出,经过安康电视台转播后,不禁让人们眼前一亮。罗玉梅:
[出录音11:我第一个曲子就非常大胆,我师傅也是汉剧作曲里特别历害的,然后他就很高兴,说我有胆量!这个节目有人给我打电话,有人发短信,意思就是说太好了,从来没有人把汉剧创新改编成这样,他们看了以后兴奋的很!]
得到师傅和观众的认可,罗玉梅一发不可收拾,一方面先后把《汉江之水美安康》、《清明已煮紫阳茶》、《郎在对门唱山歌》等安康民歌改编成汉剧;另一方面又为汉剧传统折子戏《活捉三郎》、《失子惊疯》、《打神告庙》、《贵妃醉酒》、《别窑》、《宋江坐楼》等重新作曲。其中汉剧作品《清明已煮紫阳茶》还在意大利中国文化年活动中,荣获最佳创意奖。
罗玉梅作曲的汉剧音乐行腔优美,开合有度,婉转中透着一股洒脱,既有古腔古韵的耐人寻味,又有大气酣畅的时代新意。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罗玉梅说:
[出录音:程式化的东西,几十年来在我脑子里太多了。回来以后,对汉剧爆发激情,而且作品频出,他们都惊讶了,都说好象你出去进修去了。虽然我在海南弄商业,但实际上国际、国内的音乐有什么动态,我整个都掌握着,天天都听着,而且脑子里还思考着,心里还在怀念着汉剧!之所以我的作品可以改革,我的视野,我看东西的角度不一样。]
汉剧是陕西第二大剧种,是安康地域文化的瑰宝。2011年5月,一场由时任市委书记组织召开的“振兴汉剧”工作座谈会,提出了“振兴汉剧就是振兴安康”的口号,这为传统古老的汉剧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更让罗玉梅找到了坚守的理由和支撑。
随之而来的是她对汉剧如饥似渴的挖掘:音乐、剧本、历史渊源、名人名段,只要是和汉剧沾边的她都研究。研究的成果就通过文字记录下来,发布在各大艺术专业网站和个人博客,和更多的人分享。她的粉丝越来越多,作品风格越来越多样。先后有二十多篇和汉剧有关的论文、随笔、散文、人物通讯等被《当代戏剧》、《安康日报》等发表。她常常熬夜写东西,身体老生病,但她说只要喜欢, 它就成了一件最有趣味的事情, 她是特别富于好奇心的人, 随处激起她对汉剧的思考欲望, 她记录了20多本笔记, 电脑里给每一位汉剧艺术家建立文件夹,里面有文字剧照。她保存的资料很多。积累越多,思考就加深。
此时的她,对于汉剧的理解也更为成熟:
[出录音13:一定要创新。完全传统的是一个死的东西,有生命力的一定是关注当下。但旧的东西,框架你不能抛弃,你首先要有一个继承的东西。比如说有的人对传统的程式化没有系统的学过,他去创新也不行。你把这些继承了,你才能踩在巨人的肩膀,用这种视野。所谓的创新,它也不能是一个怪图样,怪模样,是意想天开,这也不对!]
罗玉梅是个粗线条的人。但对于汉剧她却细致入微。那怕一个音符、一个文字都不会马虎。对于未来,罗玉梅也有着自己的梦想:
[出录音:我希望我们的汉剧能出一些著名的表演艺术家,让世人都会看到汉水边一个小小安康有这么高雅的艺术,那时候做为我们从事一辈子汉剧事业的,我们就值得了,就无愧了;我自己虽然写了这么多东西,但我还是不满意,我希望能写出真正的艺术作品,在这个路上,我还要继续探索!]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