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下飞机的李仙花,就被记者逮个正着。眉语投足间透出股巾帼飒爽英姿的李仙花,谈起自己作为广东基层文化艺术界的党员能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表示感到无限的光荣和责任。谈起参加党的十七大,她非常激动,谈起汉剧艺术,她如数家珍。
如果说广东汉剧是南粤大地上的“南国牡丹”,那么广东汉剧院院长李仙花无疑是其中美丽的奇葩。李仙花10岁的时候,从梅州戏校踏入梨园,毕业进入广东汉剧院,15岁时得到汉剧名家梁素珍的真传,加上天生一副清亮甜美的金嗓子,年纪轻轻就在汉剧界脱颖而出。作为广东汉剧新一代的继承者,李仙花心中一直都有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能到中国戏剧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深造。1991年,李仙花怀着身孕考入中国戏剧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深造。录取通知书来时,孩子尚在襁褓中,关键时刻,母亲与家人的支持,使她毅然踏上了北上的列车。这期间,李仙花几乎只在教室和练功房里度过。皇天不负有心人,进校第三年,即1993年,李仙花在京举办个人专场演出,以《百里奚认妻》、《改容战父》、《阴阳河》3出折子戏征服了首都观众,摘取第1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南粤巾帼夺“梅”第一人。
毕业时,她被推荐攻读中国首届京剧研究生。3年后她成为广东省第一个取得研究生学历的戏剧演员。2000年,李仙花再次摘取第1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广东省首位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
但过去的成绩,李仙花已不太常提起,因为她心里装着自己认为“更重要”的事情。2001年,李仙花回到梅州主持广东汉剧院工作,当时的汉剧院正陷入生存困境,她就骑着自行车“跑官场”、“跑市场”、“跑企业”,四处“化缘”,使汉剧院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
当上广东汉剧院院长的李仙花,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传统艺术的抢救、继承、改革和创新方面,优秀剧目不断涌现,尤其重视汉剧的创新。她创造性地运用了“京汉联姻”的手法,把两个剧种融为一场戏,汉剧、京剧的观众都能得到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让很多京剧的观众也来看汉剧。
1997年上演的《蝴蝶梦》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作,在编、导、舞、音、美等方面都用了很多创新手法,一举拿下“中国曹禺戏剧奖”等中国戏剧大奖中的7个一等奖,创造了汉剧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成绩。
随着各种荣誉的获得,李仙花也面临着各种名利诱惑。凭借实力,她完全可以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发展,也可以高薪应聘到深圳,与丈夫、孩子团聚,可她都婉言谢绝了,依然留在梅州的广东汉剧院。从10岁就开始学习汉剧,除了热爱之外,她对这个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始终怀着一种敬畏和责任。她表示,希望把自己学了这么多年的东西完完全全奉献给汉剧、奉献给观众,多培养一些年轻的人才,让汉剧发扬光大。
为了汉剧的长远发展,她注重演艺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广泛吸收人才,悉心加以指导。用她的话说,“自己已经得了那么多奖,再多的奖也不能说明什么,关键是能给新人提供一个舞台,让他们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
“山区文艺的发展,主要是硬件条件的制约,没资金,没场地,排演质量就没法保证,也留不住人才”。为此,她多方奔走,四处筹集资金,用于改建不适应发展要求的排练场和改造老“学艺楼”危房。目前,一栋现代化的汉剧艺术中心大楼正在修建之中。李仙花坚信,有了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再加上文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汉剧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谈到即将参加的“十七大”,李仙花表示,她将继续呼吁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对传统文化和山区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使广东粤、潮、汉三大传统剧种发扬光大,让更多有志于汉剧事业的艺术人才加入到汉剧院,为广东建设“文化大省”做出新贡献。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