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剧能振兴吗?我拙见:看不出来。汉剧衰退了吗?我拙见:可能。

世间万物都遵循一个规律:形成——发展——鼎盛——衰退——消亡。剧种也一样,谁也违背不了。汉剧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优秀剧种,谁也不可否认。他面临的衰退,这也是事实。但是我们也不要把这看成坏事,这不是倒退,应该说是前进。

我是一个传统的汉剧观众,从小在父辈的影响下,成了吴天保们的粉丝,幻想有一天我能进戏校学艺,虽没如愿,但也不改痴迷。1964年戏校汉剧科学员毕业,我如梦如痴地看了他们很多场精彩演出。64年11月22日发表在“武汉晚报”的他们一组剧照(见附1、2图),我珍藏了四十多年。于今照片中的程良美、姚长生、严发昌、萧万林、陈新云等一代精英也渐渐老去,无可奈何汉剧的市场衰退了,导致汉剧的衰退。八十年代,汉剧出了一个很有才气的女武生,她的《挑滑车》震撼了汉剧迷。后来,她也选择了京剧,去了北京,成了很有名气的京剧演员,她就是邓敏。邓敏没有错。如果留在汉剧班子里,说不定无岗可上了。很早,尹春保的儿子,刘顺娥的儿子都没学汉剧,于今已是京剧的名角了,他们也没有错。传媒也很少传媒“戏剧”,别说汉剧,尽管我们大声疾呼:振兴汉剧。但严酷的事实摆在面前,汉剧已伤元气。但这只是衰落的一个原因。

不容回避,64年汉剧也面临兴盛之后一个辉煌。但如今的艺术发展,已经是多元化、现代化。流行歌曲、港台明星、大陆明星、影视文化、星光灿烂,早不是当年扛一块牌子,写着戏码穿街走巷的较为单一的戏剧文化现象。汉剧历经三百多年的沧桑,虽然也是在改革、进化中求得的生存和发展。但一旦面临生存危机、不能适应,或许惨遭淘汰都有可能,对于一个剧种来说,决不是好事。但对于艺术发展不一定是坏事。它的衰落又为其他的艺术提供了空间,这是正常现象。衰落令人惋惜,也有几分无奈。

虽然现在有像邱玲、程彩萍、蔡燕、王力新、熊国强一批青年演员留在汉剧舞台上,虽然还有一批16岁左右的少年在汉剧舞台有不俗的表演,但汉剧观众在哪里?文化市场太严酷了。

有一个资料,湖北汉剧专业团体,在61年有23个;文革后的78年只剩下5个;80年恢复到12个;到84年又减少到9个。现在还有多少呢?-----汉剧推迟它的衰落期到来,不是没有可能。当然,这就是要改革。汉剧的改革要向昆曲改革学习,不要离开传统的汉剧太远,尽管曲高和寡,“西皮二黄”不能走味。先粗略列举:豫、赣、徽、湘、粤、川、桂、黔、苏、吉-----都有以省命名的地方剧,但湖北没有。汉剧、楚剧、采茶花鼓都不能代表。但湖北有“皮黄”优秀声腔,有一大批优秀的戏剧工作者,如果能融合本省其他戏曲的优秀声腔,在熊熊烈火中飞出一个金凤凰--诞生一个新汉剧来。

其实,我们还应做一个重要的工作,在武汉或者沙市,建一个“汉剧博物馆”,真正意义上不让汉剧流失、消亡。戏剧中的小妹妹“越剧”已经在它的家乡嵊州建立了第一个“越剧博物馆”。昆曲也拥有它的“博物馆”。汉剧没有理由不建博物馆,博物馆是宏扬文化的地方,有了“汉剧博物馆”,就有了一座传承汉剧艺术的基地、留住“根”。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