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省云和县云坛乡包山村徐锦山等18名外出打工的村民,相约返乡,挖掘整理出一种具有400多年历史的民间戏曲——包山花鼓,并无偿献给当地文化部门。云和县文化部门已将包山花鼓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处偏远山区的云和县云坛乡包山村,是民间戏曲“包山花鼓”的发源地。20多年前,这18位村民只有20岁左右,他们在老艺人的指导下,排练过包山花鼓,自那以后,村民大都外出打工赚钱,包山花鼓也变得无人问津。不久前,他们听说在浙江全省范围内开展民族民间文艺资源普查,他们就通过电话联系,相约返回村庄,经过1个多月的挖掘整理,排练出完整的包山花鼓。
这18位村民在不同的城市打工,在花鼓戏里扮演小生的赵细娟,在深圳开服装店,当她接到同伴电话后,二话没说,买好车票,丢下服装店,匆匆赶回来。徐兴亮是二胡手,在云和县城办有一个木材加工厂,停工一天,损失上百元,这次竟然关了厂门,回到村里同大家一起排练了一个月时间。说起这次的行为,他们每个人的理由都一样,也很简单:不想让家乡戏消失在自己身上。
云和县文化局副局长邱真土告诉记者:“包山这18位村民整理出来的包山花鼓,很有地方特色,艺术上兼容了戏剧表演艺术和舞蹈表演艺术,这在其他花鼓戏里是少有的,内容上大都反映古代小商人经商的故事,是我国农村市场经济雏形的活教材。”(记者
唐雪薇)
(摘自 《北京娱乐信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