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滑稽戏诞生110周年展演昨天结束,在苏浙沪7家滑稽院团带来的7部剧目中,反映现实题材、贴近百姓生活的剧目占了6部,滑稽界这种“从火热生活中汲取营养”的共同追求,在昨天下午举行的“共话滑稽百年情,续写时代新篇章”主题论坛上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不少专家学者也在发言中直面剧种面临的危机,回望滑稽戏的“初心”,就滑稽戏的题材拓展、传承发展等话题进行了研讨。

题材有待拓展

滑稽戏是从文明戏衍生出来的一种艺术样式,从诞生起就非常注重反映现实生活。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满园春色》和七八十年代的《路灯下的宝贝》《阿混新传》等都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佳作。这次参演的7部大戏中,有6部是反映现实生活的,这些戏关注底层市民的生活、反映社会热点,很好地传承了滑稽戏的优良传统。不过,也有不少专家提出,同样是反映现实生活,题材应有所拓展,不能丢掉“讽刺”这一滑稽戏与生俱来的特色。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戴平表示,强调正能量,并非只能歌颂正面人物。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郦国义则表示:“对于黑暗的鞭挞,对假丑恶的鞭挞也能显示正能量。”

莫忘剧种“初心”

“滑稽戏勿滑稽”的批评声近年来时有所闻,上海滑稽剧团团长凌梅芳表示,对此滑稽人要用作品来表态。不少专家指出,这次展演中也有些剧目“不够滑稽”。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表示,滑稽戏原本是非常通俗的艺术,但因创作者希望能显示深刻的内涵、高尚的趣味,有时就走了正剧或悲剧的路子。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认为,滑稽戏是以江南方言为主要手段的搞笑剧种,手段是各种方言,目的是制造层出不穷的笑声,而现在有些滑稽戏一味追求高雅、高深,忘了剧种的这一“初心”。“双字辈”老艺术家童双春则把笑称为滑稽的“魂”,表示滑稽戏不能丢了自己的“魂”。

重视队伍建设

从某种层面上来看,滑稽演员如今依然是各剧种中较为活跃、曝光率也较高的一个群体,但也有不少专家提出,成为滑稽演员的门槛较低,造成了一些演员的基本功不过关;而滑稽戏编导的门槛低,就直接造成了滑稽戏的剧本没有喜剧结构、不能塑造喜剧人物等尴尬局面,因此就很难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凌梅芳表示,滑稽戏兴盛时期,各剧团都有一批优秀的编导,而现在有些剧团已没有专职的编导,一些滑稽戏的主创人员缺少对这个特殊剧种的了解和钻研,这些都是造成滑稽戏创作困境的重要原因。有专家再次呼吁滑稽演员回归舞台,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刘文国表示,滑稽演员不应一味追求自己的出场费,而应该更多地追求艺术的价值,回到滑稽舞台上去。(记者 王剑虹)

(摘自 《新民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