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黄梅戏名家吴琼
新华网北京1月25日电 唱流行歌、演电视、出书、开演唱会……1月24日,黄梅戏名家吴琼对记者说起自己三番五次的“跨界”演出有点得意,同时也不忘强调,“跨界只是形式,我的根扎在黄梅戏的沃土中,希望黄梅戏这一优秀传统艺术能够在我的手中焕发新的光彩。”
1月2日、3日在安徽大剧院,15日在北京展览馆,连着三场《宾悦之夜——快乐吴琼2008新年演唱会》让吴琼的头上多了一个光环——黄梅戏个唱第一人。“黄梅戏的传统唱腔以小调为主,曲调优美,唱词朗朗上口,但是很难满足现代观众在剧场的视听要求。”吴琼说,这次个唱借助歌剧演唱会的形式,与交响乐团合作全新演绎传统剧种黄梅戏,从舞美、音响、造型等方面都做了很大的创新。选曲上既有《天仙配》《女驸马》《红罗帕》等经典选段,也有《仙女》《对花》《青藏高原》等流行歌曲,演出场场爆满,掌声不断。
吴琼从未停止对黄梅戏表现模式的探索。吴琼认为,黄梅戏要发展,不能不创新,但不能胡乱创新。黄梅戏的美来自有“戏”和有“曲”,戏就是故事和表演,曲就是音乐和唱腔,离开了这两个根本,就偏离了对传统艺术美的追求。对经典的改编她“怀着敬畏之心,更多的是做改良”。
《罗帕记》被称为黄梅戏的“老三篇”之一,吴琼在2006年将它改编成《红罗帕》重新搬上舞台,舞美设计、音响配乐、唱词唱腔更加适合现代剧场表演的要求。戏的结尾处“回帕”中将陈赛金对丈夫王科举的两段倾诉、责夫之唱连成一气,并将原第一段最后一句94个字的“连词”移作新长段之末句,使万种悲情一泄而尽,让戏的高潮、情的高潮、唱的高潮同时爆发,更好地发挥了吴琼“唱”的优势。
与很多传统戏曲剧种一样,黄梅戏近年来面临人才断档、小剧场难以为继、传统剧目缺乏创新、新编剧目良莠不齐等诸多问题。吴琼认为,老的经典唱段流传下来体现了它的生命力,说明它符合戏曲艺术的运作规律。现在黄梅戏表演者和创作者都比较浮躁,难以静下心来琢磨出精品。观众不是傻瓜,如果没有真正的“活儿”,只能是自取灭亡。
黄梅戏这一优秀传统艺术形式的未来发展被吴琼视作责任。她说:“我对黄梅戏的这份情感无法割舍,很多想法如果不做会觉得很遗憾。”她认为,传统戏曲艺术的危机说到底是观众危机,一方面艺术家应该拿出好的“活儿”把观众拉进剧场,但另一方面,也需要观众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当人人都将文化消费作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时,传统戏曲艺术一定能够实现复兴,黄梅戏之路一定能越走越宽。
吴琼告诉记者,2008年她给自己定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五年内拿出两台好戏。她还透露,下一步将尝试以舞台剧的形式表现黄梅戏。(记者 蒋芳)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