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吁还传统戏曲“青山绿水”

正在此间出席全国两会的政协委员们担心:再过若干年,人们再想听听黄梅戏,恐怕就只剩一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了;再来听越剧,也许就只闻一声“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了,想听豫剧也就是一段“刘大哥说话……”还有多少地方戏剧,就连大家熟悉的曲调都想不起来了。

政协委员的担心并是不多余的。如今各个剧种的老艺术家已经年迈,过十年、二十年,他们的传人也未必再能登台演出,青黄不接已是许多剧种共同面临的突出问题。即使届时国家在传统戏曲上有足够的投入,也缺少传帮带的先师了。

与年复一年电影学院考试时人头攒动的景象相比,戏曲学校的招生有些凄凉,许多有成绩的戏曲演员也转向了影视歌唱等大众流行文化。对此,老艺术家们表现得很宽容,因为“凤凰不落无宝之地”,急功近利使得那些挣钱快、出名早的文化门类更具吸引力。

一门七代从事京剧艺术的谭派后人谭孝曾委员,自曝收入情况让人苦笑又让人心酸:“我父亲谭元寿现在月工资三千多元人民币,我两千多,我儿子谭正岩八百。”国家近年投入了大量财力扶持传统艺术,但一时难改没有市场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就吸引不了人才,没有人才就出不了精品,没有精品就更加没有市场的局面。这一恶性循环让很多地方剧种没有喘息之力。

“我们应像关注环保一样关注传统文化,让包括戏曲、书法、中医、国学等在内的传统文化真正恢复到‘青山绿水’的状态。”安徽黄梅戏院艺术总监黄新德委员的一个比方,廓清了很多委员心头的焦虑:当下不是哪一种地方戏曲凋零的问题,而是整个传统文化被边缘化的社会大环境造成了戏曲的尴尬境地。

正因为如此,黄新德《和谐社会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的提案得到了文艺界政协委员的热烈响应。“不能急于简单地把伤痕累累、疾病缠身的传统民族艺术推向市场,应有区别、有步骤地予以恢复、调养,找回元气再动手不迟!”

而恢复传统文化氛围也不是一蹴而就、一纸文件就能解决的,需要整个国家、社会长期投入热情和关注。黄新德对此开出的处方,是把传统艺术纳入扶贫工程、素质教育体系,同时各艺术团体下基层、下农村,真正让传统艺术的扎根于群众的土壤。“人民大众喜闻乐见了,人才、资金、市场等问题就都解决了。”

“当国人都以熟知传统文化为荣的时候,传统戏曲的‘青山绿水’也就不远了。”这是很多老艺术家的遐想。(马海燕)

来源:中国经济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