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纪念王少舫诞辰90周年座谈会在合肥举行,这是继今年5月份举行的“纪念严凤英诞辰80周年座谈会”后,安徽的黄梅戏名家再次聚集,怀念大师,探讨黄梅戏艺术。著名黄梅戏作曲家时白林、方绍墀,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柏龙驹等在座谈会上一起追忆大师,分享艺术心得。

作为黄梅戏表演艺术史上最为璀璨、耀眼的双子星,严凤英和王少舫与其他艺术家们一起,开创了黄梅戏艺术最为辉煌的时代,奠定了黄梅戏作为安徽省最具标志性文化品牌的深厚基础。两人在《天仙配》中堪称珠联璧合,他扮演的董永深入人心,唱腔、表演堪称经典。他还在电影《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和《龙女》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打金枝》、《桃花扇》、《刘三姐》以及《江姐》等许多传统戏和现代戏里担任了重要角色。

王少舫先生1920年出生于京剧世家,13岁登台唱红,1950年,在他而立之年因热爱而改演黄梅戏,后成为一代艺术大师。他将京戏与黄梅戏的艺术风采糅合在一起,适应黄梅戏并丰富了黄梅戏。他把京剧的严格分行溶化开来,从小生到老生,从农民到书生到帝王将相,通演生行,为黄梅戏创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形象。他对黄梅戏的改革做出很多努力,过去的黄梅戏音乐,只是“三打七唱”,没有丝弦伴奏,这是黄梅戏发展的一种局限和束缚,于是他以京胡托腔,与他人一起创造了黄梅戏的“过门”音乐。

他还开拓了黄梅戏题材的表现领域,在黄梅戏舞台上塑造了具有开拓意义的将帅形象,开拓包公戏等,人物包容在“大生行”之中,改变了黄梅戏男角处于弱势的尴尬现象。

作为黄梅戏的一代艺术大师,他始终认真、谦逊。在演出前,总是最先走进化妆间,化好妆后就静静地默戏,早早进入状态。他对年轻人爱护有加,虽正式收的弟子不多,但几乎对身边的年轻人都有指点。虽已离世24年,但其言传身教已影响了新一代黄梅戏人。(记者 汪漪)

(摘自 《安徽商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