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舫的女婿:先生是慈父 常早起准备全家早餐
9月29日,纪念王少舫诞辰90周年座谈会在肥召开。我省黄梅戏新老艺术家分别发言,共同追忆王少舫卓越的艺术人生,并就如何促进黄梅戏艺术发展繁荣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次座谈会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演艺集团、省文联、省黄梅戏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
“可怜我刻骨相思染重病,英台,叹我们生离死别难相会……”《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在座谈会现场响起,大家屏气凝神,静静欣赏。随后,著名黄梅戏作曲家时白林、方绍墀,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柏龙驹,安徽演艺集团副总经理、省黄梅戏剧院院长蒋建国,剧作家、戏剧评论家王长安,安庆市黄梅戏研究院副研究员郑立松,黄梅戏演员夏承平、余顺,黄梅戏作曲家陈精根等新老艺术家代表分别发言。王少舫的学生、家人代表讲述了王少舫对艺术精益求精的动人故事和生活点滴。著名黄梅戏作曲家时白林、方绍墀等深情回忆了王少舫沁人心腑的演唱艺术和创腔理念。
王少舫1920年出生于京剧世家,13岁登台唱红,1950年,在他而立之年因热爱而改演黄梅戏,正式成为一名纯粹的黄梅戏演员。他架起了京剧与黄梅戏之间的艺术之桥,把京剧的艺术之粹与黄梅戏的艺术色彩柔和起来,大大丰富了生行的表现艺术,铺开了一条黄梅戏生行艺术的发展之路。作为黄梅戏一代艺术大师,他和严凤英并称为黄梅戏表演艺术史上最为璀璨、耀眼的双子星,他们和其他艺术家们一起开启了黄梅戏艺术最为辉煌的时代,奠定了黄梅戏作为我省最具标志性文化品牌的深厚基础。
大师的唱腔艺术永远值得后辈学习
——著名黄梅戏作曲家方绍墀
“王少舫的唱腔浑厚大方、洒脱奔放,成为黄梅戏男腔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帜。他在丰富和发展黄梅戏男腔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王少舫善于根据自己的声音特点去处理好演唱,注意声音的传情,把演唱和塑造艺术形象不可分割地、协调地结合起来。在他主演的一些小生戏里,乍一听,他的嗓音的音色似乎与角色的形象有些不相吻合,但是,当一段唱腔演唱完以后,人们就会被他那富于激情和魅力的演唱吸引而不去注意他的音色是怎样的了。王少舫从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就,而是不断加强演唱的基本功,学习声乐技巧。如,在‘董永卖身’中有几句唱腔的音域相当低,而在《天仙配》‘分别’一场中‘从空降下无情剑’那段唱腔,整个音域却比较高,都超出了他所能运用自如的富于表现力的音域范围。在这种情况下,演员可以要求提高或降低定调。但是,王少舫不这样做,他通过找发声位置、共鸣点等声乐技巧的学习和刻苦练习,去解决这个问题。王少舫虽已驾鹤仙逝,但他的演唱艺术永远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应该认真研究王少舫
——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柏龙驹
“王少舫演京剧是角儿,改唱黄梅戏后更是一方盟主。可贵的是他从没有所谓的大腕派头,和编剧(如陆洪非等)、导演(如乔志良、李力平等)、作曲(如王文治、时白林、方绍墀等)、主要演员(如严凤英、潘璟琍、张云凤等)都和睦以处,真诚相待。对待老艺人(如丁永泉、潘泽海等)更是敬重有加。他演戏有个原则,以剧情人物为重,可以演一号,也可以演二号,如果需要甚至甘当绿叶。排演《女驸马》,严凤英扮演主角冯素珍,王少舫甘当绿叶扮演刘文举刘大人,由英俊小生改演白髯老生,幽默、风趣、栩栩如生,最可贵的是他把京剧麒派艺术引进了黄梅戏,影响深远,后来者演刘大人都走王的路子,久而久之麒派艺术深深地溶入了黄梅戏表演艺术的内涵之中,可以说这是王少舫对黄梅戏的独特贡献。”
王老的敬业精神令我刻骨铭心
——省演艺集团副总、省黄梅戏剧院院长蒋建国
“我入团以来,有幸与王老一起工作了五年。他随和低调的品格、精湛的表演技艺、高尚的艺术情操、敬业的工作态度和他塑造的众多艺术形象一起,永远印刻在我们的心中。印象最深的是,在每次演出前,60岁的王老总是第一个走进化妆间的,化好妆,他就在默戏,从来不在演出前做与演出无关的事。一个黄梅戏泰斗,他对待每一场演出都是如此。相比之下,我们都非常惭愧,需要向王老学习的太多了。”
他是黄梅戏的重心和高地
——省文联组联处处长、戏剧评论家王长安
“王少舫将自己在京剧舞台上积累的经验带入了黄梅戏,来自于大剧种规范化流程的带入加速了黄梅戏在剧目和表演上的成熟,大大缩短了黄梅戏的‘草台期’。他以身作则,并带头执行严格的排演制度。令全剧团养成了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作为一个黄梅戏的实践者和探索者,王老给予其他演员很多帮助和指导,这带来了人才上的活跃,令黄梅戏艺术打破了传统套路,得到质的创新和提升。”
追寻先生足迹,传承大师精神
——黄梅戏一级作曲陈精根
“王少舫先生始终将深厚的情感和无限的热爱融入在黄梅戏事业中,是全身心、无保留、无怨无悔地融入,他把黄梅戏称做自己‘心中的艺术’。仅从王先生在音乐声腔上的追求与探索这点来看,也是永远值得我们所有晚辈努力继承与认真研究学习的。王少舫先生常告诫我们,‘音乐是戏曲组成的重要部分,黄梅戏要发展,音乐要起带头作用,这是我们的特色,有别于其它剧种。观众喜欢听我唱,无非是黄梅戏易懂好听,我唱的一些唱段符合了人物情感、把剧中人的人情唱出来了,因此能感染打动观众’。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王少舫先生对年轻演员爱护备加、推戏出人。不论是在安庆‘民众’,还是省黄梅剧团,对于一批批年轻小伙子和小姑娘,王老都耐心指教、悉心培养,他从不把他个人对于艺术不断揣摩与实践之后得出的的经验、心得与方法藏于私囊,而是倾其所有、和盘托出,跟大家共同分享,让大家学习、吸收,迫不急待地盼他们早日登台,为黄梅戏争光添彩。”
吸引我的是王少舫先生的人格魅力
——黄梅戏一级演员余顺
“我虽然没有亲身得到过王少舫先生的指点,但是通过他遗留下的艺术遗产资料,和他家人的相处,通过许多同他共事的老同志的评述和怀念,他的人格魅力,还是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去了解他。在他的整个艺术生涯中,无论是演唱、表演,还是编创、教学,均具有开放性、超越性与拓展性,在他漫长的艺术实践中无不深深地烙上了他那‘魅力无穷,新颖独到’的印证,才能产生出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在我看来,大师既是红花也是绿叶,没有他就没有黄梅戏老三篇的传承,也就没有梅开一度的辉煌,更没有我们省黄的这一块金字招牌。在今天这个日子里,我们缅怀大师,从中更让我有所感悟,我们到底要学习和继承大师什么。我想那无非就是对艺术的无限追求、无限崇敬,而这也正是大师一生所追求的境界,心谛无私、淡泊名利,‘戏比天大’,也正是我们今天纪念他、传承他的价值所在。”(宋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