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2月14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正式启动当代戏曲表演艺术家系列研究工程,同时召开韩再芬表演艺术研讨会。
当代戏曲表演艺术家系列研究工程针对的是当代各个剧种的代表人物。演员是戏曲各个门类创作的承担者,由他来实现创作者的意图,以他的名字作为某一流派的显著标志。戏曲流派的创始人在他所独创的剧目中,以他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塑造出一系列的人物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正是不同的艺术个性和鲜明风格,由此得到观众的承认、同行的赞许和后学的仿效。因此,戏曲研究以演员为纲,能纲举目张,研究演员也就是研究流派、剧种、市场。21世纪是戏曲全方位地进入商品流通领域的重要时期,是强化各个剧种领军人物的新时代,随着系列工程的不断展开和深入,将会鼓舞戏曲从业人员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增强探索的勇气。会议由戏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祯主持,他认为这一工程的启动、实施,将使我们的理论研究、学术研究、文本文献研究与戏曲舞台实践、演员表演、戏曲的本体形成更为密切的互动关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文章指出:这一工程的启动为戏曲的生存开辟出一条道路来。
当代戏曲表演艺术家系列研究工程的第一个课题是韩再芬表演艺术。与会专家学者讨论的问题涉及《徽州女人》的特色与成就、《公司》的得与失、韩再芬的表演特点、剧种建设、推进戏曲商业化进程、戏曲的当代性等问题。
一、继承与创新。问题在于怎样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郭汉城认为,要想办法用程式来反映现实生活,程式不能抛弃,否则就没有戏曲了。周传家却认为,只要有观众看,可以放弃戏曲的模式。安志强提出,创新是时尚与传统的双向选择。季国平提出,创新应当尊重戏曲现代戏创作的艺术规律。刘祯则相应地提到有理性地进行创新。马也注重大众情感的通俗表达和日常表达的方式,使戏曲获取一种当代生活的感性形式。朱恒夫认为,戏曲改革的方向,决定权在观众。此外,贾志刚提出用新的价值观看待新剧目,马也提出“大步大换形”的观点。
二、推进戏曲市场化进程。杨乾武指出,良好的市场环境能使戏剧真正改观。贾志刚则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健全完善的市场靠等是等不来的,需要政府和身在市场的经营者共同打造。金元浦认为,戏曲市场化,体制上已经确立了。
三、黄梅戏的传统。朱飞跃认为,黄梅戏根本没有传统,黄梅戏能海纳百川,不排外、不封闭,吸收其他艺术之长为我所用。
四、关于演员的成材。刘厚生提到好演员也要依托好的剧本。朱恒夫总结出演员必须具备的三个主观的条件,即努力学习,忠诚于演艺事业与参与创新。傅谨提出了理论家对演员成长的促进作用。(熊姝)(摘自 《中国文化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