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访时白林先生之前,时老的大名对于我如雷贯耳。因而在采访当日,满怀敬佩之心的我特地提前10分钟到达采访地点,可是一走进会议室,鹤发童颜的时老已然在座,正等着记者的到来。时老还带来了一叠厚厚的材料给记者,就这他还说是临时整理出来的,塌实认真的作风由此可见。

黄梅声溢海内外

提起黄梅戏,不能不说“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这一经典的唱段几乎已成为黄梅戏的代名词,如此脍炙人口的优美唱段正是出自时白林之手。
1927年,时白林出生于安徽蒙城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期,他就迷恋音乐,淮北平原高亢的民歌,流传于淮北地区的梆子、泗州戏、曲剧都令他痴迷。抗日战争时,他在国立二十一中学就读,后来随学校从河南流亡到陕西,各地的民歌与地方戏唱腔依然是他学习音乐的最好教材,他还学会了二胡、笛子等乐器。家乡解放不久,他便参加了革命工作,1949年8月,他终于来到了可以充分发挥音乐才能的去所——皖北行署文工团,在这里,他唱歌、拉二胡、演话剧,同时开始接触西洋音乐,学拉小提琴,钻研起乐理知识。1951年,他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干部专修班,在这所音乐艺术的殿堂中,时白林既得到了名师的指点,又系统学习了音乐理论与创作,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创作基础。1954年,时白林被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专门从事音乐创作,从此,他与黄梅戏结下了不解之缘。
时白林曾任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副团长,安徽省艺术研究所音舞室主任,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长,中国音协理事,安徽省音协副主席等。参与创作了《天仙配》、《女驸马》、《春香传》、《刘海与金蝉》、《桃花扇》、《党的女儿》、《刘三姐》、《红色宣传员》、《罗帕记》、《江姐》、《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劈棺惊梦》、《贵妃恩怨》、《汉宫秋》、《雷雨》等四五十部黄梅戏舞台剧以及诸多黄梅戏影视剧、广播剧的音乐创作,主编出版过三本黄梅戏新腔集和一本被各中、高等院校当作教材的《黄梅戏音乐概论》。在50余年的黄梅戏音乐创作历程中,时白林硕果累累,他创造了许多项第一:第一个在黄梅戏中采用总谱,第一个使用了混编乐队,第一个用手和板交替指挥,还有《夫妻双双把家还》中第一个利用了西洋二重唱的形式……正是这些音乐创作成果与优秀剧本的创作、精湛的舞台表演一同构建了黄梅戏的辉煌,推动了黄梅戏的迅速发展。时白林的成就也获得了社会与观众的高度认可。1993年10月,由安徽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时白林声乐作品音乐会》就曾使省城为之轰动,著名音乐家贺绿汀还专门为音乐会题写了横幅,而黄新德、吴亚玲、杨俊、马兰、吴琼、张辉、周莉、江丽娜、李文、陈小成等黄梅戏名角联袂登台演唱时白林音乐作品成为当时舞台一大盛景。“戏曲艺术妙贯古今,重在不断求新;黄梅声溢海内外,功在音乐创造。”这是原文化部代部长周巍峙给时白林声乐作品音乐会的题词,也是对时老艺术成就的中肯评价。

宝刀不老忙创新

作为黄梅戏音乐创作的元老级人物,时老被誉为安徽省的“国宝级”老艺术家,而在记者眼中,他也是一位性格鲜明、非常可爱的老人。他性情开朗,乐观豁达,采访过程中始终笑口常开,时不时还吐出一些或惊人或幽默的话语,引得记者们哈哈大笑;他性格耿直,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提起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就义愤填膺,自己不抽烟,不喝酒,也从不喜欢吃饭应酬,最恨官员腐败,他对自己在农村当书记的侄子说,“你一定要学好,否则,我第一个去告发你!”他谦虚敬业、博学勤勉,对于自己这么多年来奉献的大量优秀作品从来不自满,始终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艺术上的新突破,还自撰一副对联为座右铭:自信自尊复自否,学古学今更学新。
已经78岁高龄的时老,至今仍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辛勤耕耘着。今年他又有一部大作品问世——为黄梅戏《雷雨》作曲。五一期间,根据曹禺同名话剧改编的黄梅戏《雷雨》在省黄梅戏剧院小剧场连续上演了6场,引起很大反响。9月16日这部新作进京演出,轰动了整个北大。
曹禺的成名作《雷雨》曾在千百个舞台上被不同的人们演绎过,但是黄梅戏版本还是头一遭。改变这样的经典,对时老可谓一个不小的挑战。在接到改编成戏曲的《雷雨》剧本后,时老用了整整5天的时间来思考如何为这个戏找到一个准确的既属于黄梅戏又不违背原著精神的音乐定位。然后他又把自己关在房中,经过33天的埋头苦干终于出炉了初稿。时老给黄梅戏《雷雨》定下了“四多”的定位——民族乐器多,打击乐器多,传统音调和革新音调等多,转调和临时离调多。在《雷雨》创作中,他始终遵循着继承与革新和谐统一的原则,既保持了黄梅戏的韵味和特色,又符合了现代审美观念的要求。

艺术生涯无止境

创作、带研究生、参加研讨会、写书、编书……你很难想像一位78岁的老人,是如何应对这每天安排得满满当当的高负荷工作的。但是时老却是忙得不亦乐乎,他也从没觉得苦、觉得累,只是感觉时间太不够用了。时老后年就要迎来80大寿,他现在正在编书,他要在80岁生日前出两本书给自己做生日礼物。
花甲高龄的时老,从不觉得自己老了,在心理上他从没有老态的感觉。虽然同样身患很多老年人的“通病”: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等,时老的身体和精神却始终保持着令年轻人都羡慕的良好状态。他身板笔直,红光满面,精神奕奕,不管去哪都是骑自行车,每天早上6点半就起床,跑步、打拳,一套华佗健身拳练了已有40多年,时老说对自己的身体非常有好处。他的精神状态更是年轻,女儿、女婿从国外回来,送给他一套牛仔裤、棉衬衫,时老笑嘻嘻地穿在身上;去北京开会,用500元稿费买了个时尚的“圣大保罗”真皮斜挎包,像小青年似的背在肩上精神得很。难怪他75岁的时候,别人问他还打算做多久,时老豪气地回答:“十年是绝没有问题的,十年(以后)我不才八十五岁吗!”他说,只要有广大群众的喜爱,他会一直做下去。生命不止,创作不息。(记者 刁迎庆)

(摘自 《江淮晨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