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湖北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暨黄冈地方戏曲新作展演在湖北剧院隆重开幕。新编现代黄梅戏《李四光》让在座的嘉宾眼前一亮,享受了一顿精神的大餐。许多专家和观众评价:“湖北黄梅戏现在既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注入了荆楚风韵,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上,《邢秀娘》、《布衣毕昇》、《黄安秀才》、《麻姑》等一大批创新剧目将登上舞台。

“听不够评词花腔黄梅调,看不够水袖长衫舞悠悠。”今年恰逢湖北请黄梅戏“回娘家”20周年,从本地生根到外地开花,再到叶落归根,湖北黄梅戏从一个地方的戏曲成长为湖北省的知名文化品牌,影响已经扩大到全国及东南亚地区,其成长过程颇耐人寻味,给人以思考与启迪。

湖北生根,安徽开花

黄梅戏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期叫黄梅调,是“自唱自乐”的民间艺术。其源流是鄂东人民在劳动中创造的采茶调,体现楚文化的艺术特点:富于奇幻想象,情感强烈鲜明,艺术形式灵动自由,深受湖北人民喜爱。

“书楚语,作楚声,纪楚事,名楚物”。许多黄梅戏的传统剧目反映的就是鄂东的真人真事,如《告经承》、《告堤霸》、《於老四与张二女》等,带有浓重的符合时代审美特点的荆风楚韵。

但过去,黄梅戏作为黄冈的地方戏始终未能成为湖北的省级大剧种,随着民间艺人的演绎渐渐东流入安徽。20世纪50年代,黄梅戏开始走红上海,继而风靡全国,跻身全国性大剧种。

黄梅戏,黄梅是根,却枝繁叶茂于安徽。黄梅戏得到全国人民认可和喜爱时,便是以安徽黄梅戏的身份出现的。改革开放以后,说起黄梅戏,全国观众马上会想到《天仙配》、《女驸马》等代表剧目。然而,这些剧目都是“安徽”造,而并非黄梅戏的故乡“湖北”造。严凤英、王少舫、马兰、韩再芬等黄梅戏名角,让安徽黄梅戏久盛未衰,香飘梨园,湖北本土的黄梅戏则日渐衰落。

将黄梅戏请回“娘家”

1989年,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把黄梅戏请回娘家”,在黄冈设立湖北省黄梅戏剧院。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连生介绍,“把黄梅戏请回娘家”绝不是为了藏之深闺人不识,而是为了弘扬具有湖北特色的艺术之花,而且不是昙花一现,是万紫千红。

要将黄梅戏真正“请回娘家”,一要有人,二要有戏。

湖北黄梅戏的奠基人之一、年过七旬的著名导演余笑予回忆:当初,为培养本地的黄梅戏人才,黄冈市“招兵买马”引进演员;把黄冈地区的大部分楚剧、汉剧团改为黄梅戏剧团;成立了黄冈艺校,专门为各黄梅戏剧团培养输送人才。

另外,作为“重头戏”,湖北省文化厅与黄冈市每三年举办一次黄梅戏艺术节。每届黄梅戏艺术节都是一个造星的大舞台。通过这个平台的锻炼和发掘,黄冈涌现出一大批有潜质的年轻演员以及编剧、作曲、导演和舞美人才,为故乡黄梅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政策扶持、市场开发、体制创新,成为湖北改善黄梅戏生存环境、实现发展振兴的三大要素。黄冈市坚持打造黄梅戏品牌,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中共黄冈市委书记刘善桥说,要“唱响黄梅戏,打造文化牌,提高知名度”,使黄梅戏成为黄冈最闪亮的城市名片、最显著的文化标识。

近年来,黄冈市委、市政府切实解决各剧院(团)的实际困难,为湖北省黄梅戏剧院每年增加拨款170万元,改善黄冈艺校办学条件,成立剧本创作中心,有力地推动了人才队伍建设和剧目生产。

今年,黄冈市还正式立项,决定投资1.2亿元在风景秀丽的遗爱湖公园旁建一座现代化的中国黄梅戏大剧院,将打造黄梅戏艺术的最高殿堂。

演出是戏曲生存、发展的基础。湖北省黄梅戏剧院一成立,就在保留黄梅戏传统的基础上,坚持在编导、表演、声腔、音乐、舞美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艺术创新。近3年来,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坚持走艺术市场化道路,邀请名角吴琼加盟演出,扩大影响力和广告效应;用剧场冠名、创作演出宣传企业品牌的节目及晚会等形式与企业联姻。

改革激活艺术生产力。黄冈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邓新华对记者说,湖北省黄梅戏剧院推行“低职高聘”和“高职低聘”制度。同时,大批引进人才,形成“鲶鱼效应”,演出队伍面貌焕然一新;黄梅县黄梅戏剧院先后进行了五次改革,从推行承包经营模式、改革剧院建制,到人与戏双向改革,逐步破解体制难题;英山、蕲春、罗田、武穴等黄梅戏剧团也纷纷进行体制改革。

湖北黄梅戏唱响全国

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具有湖北风格特点的黄梅戏,如今屡获大奖,在全国戏曲园中取得应有的地位。湖北省黄梅戏剧院不仅已是代表鄂派黄梅戏最高水平的“一剪梅”,且与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安庆市黄梅戏剧院形成了三足鼎立、争相媲美之势。

2008年6月,湖北黄梅戏还走出国门,赴芬兰交流,以其精湛的演技和作品,深深地打动了芬兰观众,成为连接中国和芬兰人民友谊的桥梁。

正在学唱黄梅戏的黄冈市市长刘雪荣在一次高规格的新闻发布会上一亮嗓子就让大家叫好。但是,刘市长却谦虚地说,“我学唱黄梅戏主要是带个头,让大家都重视起来。”刘市长还自豪地介绍说,“目前,黄梅戏成为湖北省的重点剧种。黄梅戏在戏曲普遍走下坡路的情况下,是处于上升趋势的一个剧种。”依靠一步一步地推出《银锁怨》、《於老四与张二女》、《双下山》、《未了情》这些优秀剧目,湖北黄梅戏在全国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名列全国五大剧种之一,仅排名于京剧之后。

《未了情》在全国第五届艺术节上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第一名、“文华导演奖”、“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表演奖”,并作为全国唯一的一台黄梅戏参加第五届中国艺术节演出。文化部艺术局负责人看完《未了情》后,曾激动地说:“谁说中国没有自己的歌剧,湖北黄梅戏就是中国的歌剧。”近年来,《未了情》在浙江、江苏等地演出已突破200场。

另外,《双下山》获全国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振风杯”大奖;黄梅戏《春到江湾》获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大型古装黄梅戏《和氏璧》被评为湖北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黄梅戏《守护真情》被评为湖北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备选剧目。《大别山人》还获得2006年湖北省楚天文华奖。

不仅如此,经过前六届艺术节的推动,黄冈的6个县级黄梅戏剧团也精品频出,奇葩满园:黄梅县黄梅戏剧院的《奴才大青天》,获全省首届地方戏曲艺术节优秀剧目奖;英山县黄梅戏剧团的《天职》,成为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第一部湖北黄梅戏剧目;武穴黄梅戏剧团的《老屋春秋》,获得全国第五届黄梅戏“金黄梅奖”。

据悉,前六届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暨黄冈地方戏曲新作展演,共创作新剧目70余台,涌现优秀艺术人才40余人,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国家一级演员杨俊、张辉荣获全国戏剧“梅花奖”,从2000年起,张辉四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石蔚华、董小满、曾美玲、蔡琴、周洪年获得湖北省戏剧“牡丹奖”。(记者/夏斐 通讯员/董友胜/袁于飞)

(摘自 《光明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