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看到我父亲如痴如醉的欣赏京剧时,忍不住发笑,对传统戏剧感到很不理解.现在随着年龄增长步入中年,上个月又好好看了几场黄梅戏,终于彻底扭转了对传统戏剧,尤其是黄梅戏的看法.

首先是曲调优美,比如家喻户晓的"夫妻双双把家还",著名艺术家韩再芬演唱的"孔雀东南飞",那个唱腔美啊,无法形容,只要你听过一定让你回味良久,难以忘怀.

二是传统乐器竹笛,二胡,扬琴[也有电子琴]全是真人现场演奏,当悠扬的竹笛声响起,我的思绪被拉回到过去,想起我上中学时看演出听到的笛声,倍感亲切.  三是一招一式全是真功夫.比如说表现骑马的马步,包大人等官员走的官步,表现着急烦躁的摆头绕圈,还有武生表演的翻筋头,尤其是摆头绕圈和翻筋头,戏中只要出现,肯定赢的台下喝彩声一片,掌声如潮.
 
看的几场黄梅戏,多是邻县芜湖县黄梅戏艺术团的演出,这是一个股份制的民间艺术团体,该团在宣城市演出了一个多月,好评如潮,观众都夸该团台风正,演出认真,唱的好.芜湖县黄梅戏艺术团的演出方式灵活多样,我看的几场一场是建筑工程施工结束庆贺演出,另一场是郊区花园村邀请演出,还有一场是市中心家具大卖场开业演出.尤其是开业演出观众实在太多,演了三天赶紧停演了. 芜湖县黄梅戏艺术团有演职员二十多人,出于对黄梅戏艺术专业的爱好和追求,为了共同的理想,走到了一起,平时在团里,大家都是股东,不分什么大牌大腕和普通演员,演出人员少,一个演员在一部戏里演好几个角色是常有的事,我就看见在"狸猫换太子"戏中演主角程公公[程琳]的演员,一会又去演包拯的随从王朝了;演皇帝的小舅子[花花公子]的一会又去演包拯的随从赵虎了.

为了培养铁杆戏迷[粉丝],演出也增加了与观众互动交流内容,每次开演前10分钟,都会让一个戏迷上台过瘾唱戏,有回一个戏迷亮嗓子唱了一阵后,[还算好但毕竟是业余的],还要继续过瘾,可把我在台下急坏了,幸好有个观众和我一样等不急,大吼了一声"下去哦.."还真把戏迷吼下去了.

为了减少演出成本,该团多是选择在空旷地自己搭台唱戏,有时慷慨的东家也安排晚餐,有回我正看戏.阵阵饭菜香顺风飘来,可是让观众和我多抽动了几下鼻子.

 股份制的黄梅戏艺术团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他们活跃在基层演出,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喜爱.挣的一份收入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但也面临今后发展中的难点难题.

首先是演员老化,尤其是缺少年轻女演员,我看的几场戏,出场的演员平均年龄至少在40岁以上,这可能与剧团常年在农村小集镇流动,演出条件较差,生活不便,收入不高.难以留住人才[年轻演员]的缘故. 二是剧本老化,几十年就那么几个唱本<女驸马><狸猫换太子><荞麦记>,<秦香莲>,越剧,皖南花鼓戏,黄梅戏轮番的唱,排演新戏,从剧本,演员排练,服装道具需大笔资金投入,一般剧团根本无力做到. 三是演出市场前景并不乐观,喜欢看传统戏剧的,多是中老年人,演出市场的消费主力军年轻人,多是喜欢歌舞演唱,宁可多花钱崇拜明星偶像,也不肯花时间观看传统戏剧. 传统戏剧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对于我们研究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历史背景.促进现代社会和谐发展, 有着重要的作用,全社会都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这颗灿烂的历史明珠.希望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加大财力投入.采取多种措施.支持传统戏剧的剧本创新,人才培养.希望更多的人关心支持,多看,多唱,多演传统戏剧。(张远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