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的几大剧种,大家都能说上几出——京剧《锁麟囊》、黄梅戏《天仙配》、豫剧《花木兰》、评剧《凤阳情》、《花为媒》等。说起黄梅戏,人们不得不提及的人便是严凤英。《天仙配》的故事,依然传颂,而当年荧幕上那个饰演七仙女的严凤英,却早已是斯人远去。每当黄梅戏朗朗上口、婉转动听的旋律和唱腔响起,我们都会不自觉地追忆那个曾经的好声音,这种情绪,如同严凤英之子王小英一样。
日前,记者约请了王小英,与之一席详谈,跟他聊起了他的母亲和黄梅戏,这位黄梅戏宗师之子,在讲述母亲故事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少年时差点“沉潭”
严凤英,安徽桐城人,出身贫苦,只读了3年私塾。王小英告诉记者,母亲12岁那年,跟着乡下的人去听戏,这便是她最早接触的黄梅小调。“母亲很聪明,听一遍自己便能跟着唱了”,王小英说,可是,那时的黄梅小调内容比较“荤”,不能登上大雅之堂,被称为“花鼓淫戏”。就是这一唱,严凤英爱上了黄梅小调,同时也被族人认为触犯族规,要受“沉潭”的处罚。无奈之下,严凤英被迫离家。
“母亲的第一个老师是严云高。”王小英说,这是一位编篾的手艺人,是当时草台戏班的牵头人。13岁那年,母亲严凤英从师严云高学唱黄梅戏,在枞阳、桐城一带演出。之后,又得著名老艺人丁永泉指点辗转演出于贵池、青阳农村和安庆、皖南等地区。
严凤英不仅用心研究黄梅戏唱腔,更是博采众长,1947年,她随胡金涛、刘凤云学唱京戏;1949年后又拜北昆名演员白云生为师,还学唱豫剧、越剧,同时,还研究安徽省内的地方戏,不断汲取兄弟剧种之长,以丰富自己的表演技艺;1953年,她参加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像海绵一样不停汲取
严凤英嗓音清脆甜美,唱腔朴实圆润,演唱明快真挚,吐字清晰,韵味醇厚,并注重从人物感情出发,力求达到声情并茂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表演质朴细腻、塑造过许多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如《打猪草》中的陶金花、《天仙配》中的七仙女、《女驸马》中的冯素贞、《牛郎织女》中的织女,现代戏《丰收之后》中的赵五婶等。
“母亲是个勤奋的人,她性格开朗、直爽,热爱学习,像海绵一样,总是不停汲取。”说起母亲对艺术的追求,王小英打开童年的记忆。孩提时代的王小英和哥哥王小亚与母亲同睡一床,清晨醒来,他们总是看不到母亲的身影,但在一两个小时后,母亲便汗湿衣衫地回来。在一天清晨,小哥俩跑到楼下的小礼堂,看到母亲正穿着厚厚的盔甲练习“打出手”踢红枪。
“这都是武戏演员的练习项目。”王小英告诉记者,那时,《天仙配》已经令她在全国知名,一个以唱功见长的文戏演员,却总是穿着那件特制的小竹筒马甲练“武功”,“母亲33岁了还练空翻”。除了这些,严凤英还练习电影台词和学唱插曲,《洪湖赤卫队》全曲,她都能唱下来。
特有的“严派”唱腔
不必观看严凤英的舞台演出,从她的唱腔中就可以直接领悟到人物身份、性格和情感,她的唱腔足以使观听者如在目前,谛听忘倦,仅仅靠声音,她就把人们带入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严凤英的唱腔不仅动听,而且好听,这是她恰当地运用嗓音对黄梅戏声腔进行处理的结果,使演唱清和圆转,累累然如贯珠,关键词藻时出新奇,使人不能测度,为之限量。
说起“严派”黄梅唱腔,王小英告诉记者,幼年时,饭桌上,父亲王冠亚经常和母亲谈到“斯坦尼”,后来,他才知道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凡是没有感觉到和所扮演的角色相类似的活的情感,是说不上真正的艺术创造的。”
在生活中,父母感情甚好,经常一起交流黄梅戏,并整理和改变老剧目。在上海戏剧学院导演专业毕业的父亲,时常对母亲的表演和声腔进行指导,特别强调在保留传统的程式时,要融入生活化的表演。
严凤英的代表剧目有《打猪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蓝桥会》、《柳树井》、《砂子岗》、《红色宣传员》、《刘三姐》、《党的女儿》、《江姐》等,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被搬上荧幕。
传承并保护传统文化
王小英告诉记者,幼年时,他受母亲影响爱唱黄梅戏,7岁时,母亲能唱的《打猪草》、《天仙配》、《红色宣传员》,他都能唱。每次走亲访友,母亲都希望儿子能表演,因为害羞,王小英总是开不了口,母亲总是鼓励他,“我们不看你,你对着墙壁唱”。幼时的王小英,还真的对着墙壁认认真真唱完整曲。
王小英美好的童年时光和对黄梅戏的喜爱,随着母亲38岁的生命逝去而失去。长大成人的他,不再唱黄梅戏。1987年,王小英来到深圳,并在南山发展自己的事业。2000年后,他经常回安徽安庆,看到当年和母亲共事的老人,在路边支个小摊卖粥,他的内心十分痛楚:这都是和母亲一样为黄梅戏做过贡献的人?而此时,越来越多的音像制品出版社纷纷出版包括严凤英在内的多位黄梅戏表演者的作品。谁来保护他们作为艺术创作者的权利?王小英希望社会给予关注。
虽然多年不唱黄梅戏,但是对于此,王小英依然有着深深的情结。他认为,任何艺术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美,黄梅戏之所有成为中国的大剧种之一,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这些经典集中了黄梅戏的创作、唱腔和表演。如同很多朋友谈论现在的黄梅戏,“已经没有了严凤英的味道”,王小英开始为母亲特有的“严派”唱腔多方奔走,2005年底,他提出了“唱腔著作权”概念。
中国大小剧种有几百种,黄梅戏能脱颖而出为大剧种,从某种意义上说,唱腔决定了一个剧种的命运。如何更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黄梅戏?王小英认为,应该从法律的高度给予重视,唱腔也是作品,因此也具有作品权,他希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应尽快出台,让唱腔和作词、作曲著作权一样,拥有同等的法律位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几百个剧种,让其成为永远的中国传统文化”。(林雪)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