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
1953年,安徽省筹建省黄梅戏剧团,严凤英等一批安庆的优秀黄梅戏演员被抽调到合肥。次年,王少舫、王少梅、潘璟琍等又陆续被调入以充实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力量。年底,严凤英与王少舫合作的《天仙配》,在上海华东戏曲观摩会演中大受欢迎,并荣获优秀演出奖、剧本奖、导演奖、音乐奖。
1955年底,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与上海电影制片厂合作,桑弧执笔改编剧本,石挥导演,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黄梅戏第一部黑白影片《天仙配》面世,并在全国掀起了一股黄梅戏热潮。1956年的国庆节,黄梅戏《天仙配》的彩车参加天安门检阅;1957年,《天仙配》获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优秀影片奖。严凤英、王少舫获得金质奖章。据1958年底统计,仅大陆观众就多达一亿四千万人次之多,创造了当时票房的最高纪录。《天仙配》取得空前成功,时任文化部副部长主管电影及外事工作的夏衍先生感叹:“最遗憾的是《天仙配》没有用彩色拷贝,否则效果会更好!”
六十年代
《天仙配》的大获成功让香港的观众也爱上黄梅戏,香港的电影制片厂虽然拍摄了众多黄梅调电影,但演唱者的黄梅戏韵味与安庆的黄梅戏相差太多。所以香港方面提出由他们投资与大陆合拍彩色黄梅戏电影《牛郎织女》和重拍《天仙配》(即《槐荫记》),而且特别指出电影的主演一定要是被他们奉为“黄梅戏鼻祖”的严凤英大师,当陈毅元帅把这个消息告诉严凤英并征求意见时,严凤英当时就决定:为了专心演好织女一角就放弃再演七仙女,而且提出让青年演员来演,以培养黄梅戏接班人!
《槐荫记》的“仙女们”中,只有张谷芳和董文霞分别是安庆市黄梅戏剧团演员和安庆市黄梅戏剧团青年演出队的演员,其他都是省黄梅戏剧团演员。张谷芳回忆说,当时,导演对演员的选择非常慎重,不仅到安庆市区的几个剧团“挑角”,还走访了八县的剧团。
1963年5月到《槐荫记》的演员们在省黄梅戏剧团紧张排演了一个月,6月又赶到上海排演了六个月,电影才完成拍摄工作。电影拍好后首先就被拿到香港、澳门去播放,当时极其受欢迎!遗憾的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开始,这部电影十年之后才又现于银幕。
七十年代
拨乱反正后,原本被分散到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京剧团,甚至其他行业的斯淑娴、张荣华、刘胜男等人重新回到安庆市黄梅戏剧团,黄梅戏也恢复了古装戏。为了重展风采,剧团选择排演的第一本剧目就是《天仙配》。张谷芳记得,当时这部剧主要在人民剧院和胜利剧院演出,非常受欢迎,节假日一天要演三场,场场爆满。为此,剧团更是加大演出力量,仅“七仙女”就安排了A、B、C、D四个重要演员———张谷芳、丁同、郭幼华和陈木兰,轮流演出。
八十年代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天仙配》的“鹊桥”、“路遇”堪称安徽省黄梅戏学校(以下简称“戏校”)的样板戏,经常参加演出。其中,周莉与刘红被重点安排轮流演这两折戏的“七仙女”。
饶庆云是戏校的唱唸老师。1979年上半年,戏校打算让学生们排演“鹊桥”,于是,她与马永琴被学校领导指派为“鹊桥”的总排练和身段表演指导,而当时剧团老艺人张传宏也被请来担任顾问。为何如此劳师重重?原来,文革后,黄梅戏虽然恢复古装戏演出。可是,很多老师和剧团演员都不记得“鹊桥”的舞蹈动作、站位以及动作过渡。有鉴于饶庆云等人演出经验丰富,对此戏的演出场景记忆深刻,于是让她们搭档指导学生排练此折戏。
当时,几位指导老师就在78级学生里挑了七位“仙女”,这些“仙女们”平均年龄约11岁。下半年,小演员们再接再厉排了“路遇”,同样非常成功。
1980年初,78级戏曲表演班的组长陈中元提出,不如再指导这班小演员排出整本《天仙配》。戏校领导很快采纳这一建议,增加了韩军(扮演董永)、周明(扮土地公)、孙建武(扮傅员外)和胡文革(扮傅公子),11个小演员让整本《天仙配》重新散发艺术魅力。饶庆云告诉记者,当时,这些小演员们非常受欢迎,以至于1980年,美籍华人、美国华侨总商会董事长应行久夫妇在戏校小剧场看完演出后,多次向戏校提出邀请,希望小演员们能到纽约演出,可惜因为多种原因,最终未能成行。
九十年代
此时,“鹊桥”已经是戏校剧目课常排的传统戏,七位学生一组排练。照片中的七位就是一组。92级的戏校学生张引告诉记者,沈业勤、杨华是90级戏曲表演专业,但1990年该专业只招收了三名学生,于是,她们经常与91级学生一起上课,而其他五位虽然是91级的,但都上过学前班,与沈业勤、杨华学业上基本同步,于是,这七位学生就组成一组仙女。当时,学校经常让她们这组仙女参加演出。
新世纪
安徽黄梅戏学校五十周年校庆晚会上,“鹊桥”拉开校庆的序幕,惊艳全场。
这组七仙女是06级戏曲表演专业的学生。为了筹备校庆,戏校2007年就着手从06级学生中挑选“仙女”了。其中,最大的赵丽和张敏17岁,最小的潘柠静才14岁,但她们的身段、表演、样貌样样都是该年级拔尖的。同时,学校还指派李梅青老师担任指导,精心打磨这组仙女的表演功力。李梅青老师告诉记者,这组七仙女是戏校近几年中阵容最靓丽、最整齐的。目前,她们这组仙女排演的“鹊桥”可以说是戏校的代表折子戏,经常代表戏校参加演出。短短一年多时间,仅“鹊桥”,就演出不下上百场。
李梅青老师说,今年是06级学生的实习年,戏校首次一次性将戏曲表演班的19名学生留校实习,并根据他们的行当排练剧目。今年年初,戏校还以这19人为骨干,成立少英艺术团,力求将他们整体打造成一直有着精湛演技和唱功的黄梅戏表演队伍。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