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沪剧院首轮演出已收回成本,新一轮23场订单到手

采用股份制排戏、市场化运作的大型情景沪剧《石榴裙下》,在申城掀起了一股少见的观戏热潮。新剧50万元的投资成本在首轮的10场演出中业已收回,新一轮23场65万元的演出订单也已到手,还获得了赴苏浙各地巡演的邀请意向。
《石榴裙下》市场化运作的成功,用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的话说,是机制大胆创新的结果。她告诉记者,自去年3月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托管沪剧院以来,从广告、宣传和资金各方面都给予了全力支持,还设立了2000万元的沪剧发展基金。但大家深知,剧团要发展,不能“躺”在集团身上,而要正确处理好托管与以院团为实体自我发展的关系,股份制排戏是剧团演出机制创新的一次尝试。
创排《石榴裙下》,上海沪剧院的领导提出了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股份化排新戏设想,得到全院的热烈响应。原定院里投资六成、个人投资四成的方案,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被改为院里投资四成、个人投资六成。105位职工积极参股,主动为《石榴裙下》的市场化运作出谋献策,全院上下艺术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如今,在沪剧院,感人的故事随处可闻。一位负责购买道具的同志,为了买到便宜的老唱机,冒着酷暑几乎跑遍了上海的旧货店。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大家事先在家做好充分准备,现场抓紧时间,使戏排得又快又好。为了降低排戏费用,大家减少盒饭支出,少开或不开空调。21年后再度携手的茅善玉和马莉莉,为减少服饰开支,也穿上了自己带来的皮鞋。
为了确保演出时道具的鲜亮,每次排练大家都搬掉地毯,自觉地在沙发上铺上旧布旧报纸。
《石榴裙下》是沪剧院尝试排演的情景沪剧,将戏曲、情景、时尚、旅游融为一体,舞台视角独特,表演形式别致。为了打造这一沪剧新品牌,排练场里一改以往“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做法,而是争扫他人“瓦上霜”。你帮着设计唱腔,我帮着修改唱词,为的是提高戏的质量。
《石榴裙下》一炮走红,剧组成员人人关心票房收入,天天计算还有几场就可以收回成本。亲戚朋友们纷纷前来讨票,大家是又开心又心疼,根据“谁请客谁掏钱”的原则,买票还人情。特邀演员孙徐春高兴地说,沪剧要走市场,就要这样做。
依靠机制改革激发活力,依靠自我发展增强实力,上海沪剧院今年一至七月共演出161场,超过去年全年的演出场次156场;票房收入160余万元,也与去年全年相当。目前,已排新戏《上海老师》《啼笑因缘》《赶不走的女婿》和《石榴裙下》4台,还赴外地和崇明、松江等8个郊区县演出,到同济、交大等4所高校演出《大雷雨》《借黄糠》《杨三姐告状》《芦荡火种》《董梅卿》《心有泪千行》等大戏6台。另外,根据洪深同名话剧改编的《寄生草》,以及反映今日校园生活的青春剧等,也已投入创作。

记者 端木复(摘自《解放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