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原是戏曲演出的淡季,然而上海沪剧院自7月中旬推出情景沪剧《石榴裙下》后,竟出现了连演连满,一票难求的景象。首轮10场戏票款收入达到40多万元,创造了近年来沪剧院演出的最高纪录。本周五起,这出戏又将加演3场。
《石榴裙下》其实是一出老戏,是沪剧名宿邵滨孙等当年盛演过的"西装旗袍戏"名剧之一,描写一对相恋的叔嫂以及为掩饰真情而被娶进家门的一位纯情女子的爱情悲剧。像这样复演老戏受欢迎的现象并不止沪剧一家。不久前,在越剧名家金采风的悉心指导下,上海越剧院的青年演员排演了"金派"名剧《盘夫索夫》,使这出多年没有完整演出的老戏又和观众见面了,戏迷们反响颇为热烈。上海越剧院下月将赴新加坡演出,演出戏码中,也有对方特地点的这出《盘夫索夫》。在京剧演出中,优秀传统老戏更是令戏迷百看不厌。据悉,由上海淮剧团一批六七十岁的老演员担纲主演的传统名剧专场,票子也很抢手。
虽然一些新编剧目花了很大的宣传和促销之力,但市场热点却仍在老戏上,《石榴裙下》一票难求,给我们什么启示呢?不能说新戏都不灵,一些获奖剧目确有它的创意和时代感,艺术上也比较精致,可是往往它们在获得这一部分观众时,却丢失了另一部分观众,兼具艺术品位和市场效益者不多。这也与时下一些新戏急于"跟风",创作心态浮躁有关。
为了某个重要庆典活动、某次汇演,剧团往往会赶排新戏;当社会上树立某个先进典型时,又争相把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搬上舞台,以求单位包场。这样的作品由于创作时间紧,缺少磨练,很容易造成艺术质量的粗糙,有的戏演过几场后就销声匿迹了。而优秀的老戏经过艺术前辈的千锤百炼,经过了市场反复考验,有着隽永的欣赏价值。旧东西搁置久了,一旦重新品赏,反觉新意盎然。
老戏走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整旧出新。虽然是演老戏,但不是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而是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加工,进行了新的包装,使之符合现代观众的欣赏要求。
比如,《石榴裙下》就选择了崭新的情景剧的演出样式。中国大戏院的舞台经过改装,延伸到了观众席中,一幢美轮美奂的花园洋房出现在舞台上,老上海的城市风情和演员一套套漂亮的旗袍使不少年轻观众也眼前一亮;演员与观众近距离的感情交流也使老戏迷们倍感新鲜;再配上通俗动听的沪剧唱腔、吴侬软语的念白,自然就很有观赏性了。其他剧种在翻演老戏时也都注重去芜存菁的过程,不仅调整节奏、理顺剧情,而且借助现代的舞台科技,在舞美、灯光、音响等方面制作得更为精美,使老戏焕发出新的光彩。

记者 陈竹(摘自《新民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