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裙下》是沪剧西装旗袍戏中颇有来历和影响的一个剧目,该剧最早出自日本剧作家笔下,上世纪初被一批留日学生带回中国,著名的“春柳社”和戏剧家欧阳予倩曾改编演出过它。40年代初文滨剧团将它移植到申曲舞台,由当时的名角邵滨孙、凌爱珍和筱月珍等以幕表戏形式演出,一炮打响,广受欢迎。此次上海戏剧学院剧作家陆军和青年导演卢昂以新的视角对该剧注入了新的构思,使全剧更增添了一份淡淡的哀愁和惟美的情绪。
上海沪剧院此次在《石》剧中推出了近年难得的一个超强阵容:新任院长茅善玉和副院长马莉莉分饰剧中的“卢文慧”和“湘兰夫人”,这是两人自21年前在《璇子》一剧中同台演出后的首次合作;孙徐春和茅善玉本是观众公认的黄金搭档,但他和马莉莉的合作也相当默契。该剧在舞台和服装设计上颇费心思,茅善玉和马莉莉两人每出一次场就要换一套旗袍,前后共有十几套,这些旗袍的用料和样式都十分讲究,堪与《花样年华》中的张曼玉相媲美。
舞台变成花园洋房走进中国大戏院的观众一定会眼前一亮:整座舞台变成了一幢两层楼的花园洋房,门廊和花园台阶一直延伸到观众眼前。正式演出时幕间将出现各种叫卖声,令人身临其境。近距离的表演对演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唱出传统唱腔的韵味,又不能太过夸张,要在观众眼皮底下表演出真切感。目前从主创到剧组成员全都以自愿入股的形式参与了该剧的投资,对该剧的市场前景表现出了极大的信心。
何谓“西装旗袍戏”
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的申曲(沪剧前身)舞台出现了大量取材于时事新闻和电影故事、表现城市生活的剧目,因剧中人物着西装,旗袍登场,被称为“西装旗袍戏”。这类戏的上演,使申曲逐渐采用了接近文明戏和话剧的表演形式,如采用新颖的布景,加强灯光、效果、音乐等。邵滨孙、王盘声等是当时的“西装旗袍戏”名角,著名的剧目有《碧落黄泉》、《大雷雨》、《叛逆的女性》、《秋海棠》等,“西装旗袍戏”带来了沪剧发展史上第二个高峰。
深受本地观众喜爱的“西装旗袍戏”又将重归舞台,上海沪剧院正在紧张赶排的大型情景沪剧《石榴裙下》将于7月13日起演于中国大戏院。这出集中了茅善玉、孙徐春、马莉莉、汪华忠等名角的“新编老戏”,将使观众在曲折的剧情中再次感受到上海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记者 蔡颖(摘自《新闻晚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