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华忠、王勤(右)主演《欺妻失妻》

在戏曲演出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一个连演员带乐队加舞美不过30多人的民营沪剧团一年演出超过200场,不拿国家一分钱却依然能收支平衡还稍有盈余。不仅如此,这家名为勤苑沪剧团的民营剧团不久前还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等四部委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先进集体。昨天上午,记者见到了勤苑沪剧团的“当家人”王勤,听她讲述经营一个民营沪剧团的甜酸苦辣。

甜酸苦辣 有乐趣

王勤说话时总是笑盈盈的,虽然对于刚刚被四部委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她颇有些自豪,毕竟在全国32家获此荣誉的民营剧团中勤苑沪剧团是唯一一家上海民营剧团。但在王勤的言谈中听不到任何“豪言壮语”,她无意拔高自己,而是实实在在当一个痴爱沪剧的人。在她看来自己办勤苑沪剧团是因为爱沪剧,因为在剧团解散后不愿离开沪剧舞台;把农村和基层作为自己的“主战场”,是因为她对民营剧团的生存有清醒认识,把农村市场作为民营剧团的“主战场”。而作为一个民营剧团当家人的甜酸苦辣,在乐观的王勤眼中也颇有乐趣:“把一件很难办的事办成功是个开心事,我是在享受工作。”去年一年勤苑沪剧团的229场演出都是在农村和基层进行的,当被问及勤苑沪剧团一年里在市中心的剧场能演多少场时,王勤不好意思地说:“去年一场也没演,今年夏天一定要到市区演几场。”

找米下锅 早早起

经营一个民营沪剧团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戏曲演出市场不景气,对于一个民营剧团来讲演出的机会当然不会“送上门来”。为了给自己的剧团“找米下锅”王勤常常一大清早就出门去市郊联系业务,她说一般来讲,相关主管部门的负责人上午总是在办公室的,所以要找人联系业务一定要趁早,为了早上8时多能赶到市郊,王勤常常要6时多就出门,上午联系完业务,下午、晚上王勤往往还要赶到另一个地方去参加演出。勤苑沪剧团的演员来自各个解散了的区县级剧团,比如包括王勤在内的4个主演就分别来自大世界沪剧团、南汇沪剧团、川沙沪剧团等,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爱沪剧、不愿因为剧团解散而离开沪剧舞台。剧团成立之初王勤就把眼光锁定在农村观众,排演的剧目都是经典的传统剧目如《借黄糠》《石榴裙下》等,还有像《欺妻失妻》《谁是母亲》等较少演出的沪剧传统剧目。

痛失母亲 街上哭

因为剧团人手不足,“一个萝卜要顶几个坑”,王勤也身兼数职,当团长、跑业务还要当主演,就这样日复一日,多睡一会儿对于王勤来讲变成一件很奢侈的事。甚至在王勤的母亲去世的那天,王勤还不得不赶到奉贤肖塘演出。说起这件事,王勤的眼睛微微有些发红。她告诉记者,自己的母亲生病多年,经过多次抢救终于到了生命的尽头。那天,医生告诉家属病人熬不过今天中午了,但王勤下午却还要去奉贤演出,演出是半个月前就定好的,小小的民营剧团也没有B角可以顶替王勤上场,到了上午10时半,王勤咬咬牙准备离开医院去演出。母亲似乎也感受到了女儿的心思,她对女儿说:“你快走吧,演出要来不及了。”王勤忍痛离开了生命垂危的母亲,而这句话就成了母亲最后的遗言。王勤离开不久,她的母亲就去世了,演出完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王勤跑出剧场到大街上大哭了一场,然后回到剧场又开始准备晚上的演出。

公益演出 热情高

剧团成立当初,常常要邀请沪剧界的知名老演员如汪华忠、王珊妹等“外援”来参加演出以提升人气、增加知名度,到现在一年能演出200多场,剧团演出的一些剧目还出版了音像制品,勤苑沪剧团依靠自己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作风一路走来,渐渐在沪剧演出市场站稳了脚跟,去年还被评为“2007年度东方文体资源配送优秀合作院团”。而今年,勤苑沪剧团不仅在东方文体资源配送的招投标中又拿到了100多场基层普及演出,还准备创排自己的原创大戏。对于参加不赚钱的公益演出,王勤的想法也很实在:为基层农民演出是件好事情,既可以培养沪剧观众,也可以锻炼演员队伍。(王剑虹)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