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未满一周年之际,朝鲜战争爆发。霎时间,鸭绿江畔,硝烟遍野,我国辽宁东陲竟遭敌机狂轰滥炸。10月,我人民志愿军在忍无可忍的紧急关头,雄赳赳气昂昂,跨过了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怒吼声,震撼祖国南北西东。

这时的沪剧界,在11月19日听了文化局夏衍局长的动员报告后,在“上海市戏曲界时事宣传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了以解洪元、石筱英、邵滨孙、王盘声为首的沪剧“宣委会”分会,用电台义播、下厂宣传、加场义演与大会串等多种形式,广泛发动群众筹募经费,支援这场伟大的正义战争。

11月22日,所有著名演员积极参加了由市领导组织的广播大会,演唱了《斩断魔爪》、《无耻美帝贼强盗》等节目。各剧团还以幕前加演、早场义演等方法进行广泛宣传。

当时已接近年关,新成立的文化局戏曲改进处遂要求各团将宣传结合第二届地方戏春节竞赛,“上艺”、“中艺”创作了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的新剧目《好儿女》和《红花处处开》,“努力”与“艺华”则上演了历史剧《花木兰》和《皇帝与妓女》,子云剧团的《工人万岁》和英施剧团的《双喜临门》也都表现了同一个主题。

义演捐献,也一浪高过一浪。12月lO日,“上艺”召开了全团会议,当场认捐子弹400发。4天后,“中艺”传出消息,捐2l50发子弹与10枚手榴弹。哪知“山外有山”,15日下午,上海影剧工会在捐献会议上,宣布越剧界已捐子弹4000发,电影厂5000发,会上更号召影剧两界向捐献10万发子弹进军。

一向不甘人后的沪剧界,会后马上组织各剧团加演早场,迎头赶上。“文滨”、“英施”等纷纷响应,一下子突破了6000发,在戏曲界处领先地位。

1951年,抗美援朝运动进一步深入。沪剧界抗美援朝支援分会认为,除了“歇夏”,前后各团可筹得1亿多元(老人民币,下同)外,若发动整个沪剧界举行一次大会串,可净挣3亿多元,这样可超额完成捐献一尊“沪剧号”大炮。

于是,这个支分会雷厉风行,立即集合了文牧、张智行、张幸之等编剧,司徒阳、周起等导演,日以继夜赶出一台大戏《一千零一天》。这个戏的主题与《白毛女》一样,也是“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只是规定情境放在解放前后的大都市上海。

剧本通过一幢搭有三层阁的二层楼石库门住宅中几家居民之间家庭、婚姻及邻里纠葛,以强烈的对比手法,勾勒出他们在新旧社会的不同际遇和命运。这里有剥削成性的二房东盛福棠(金耕泉饰)与大老婆(汪秀英饰)、小老婆(顾月珍饰)及阿飞儿子少棠(王盘声饰),在客堂楼上有吃长素的老太(石筱英饰)与特务儿子根宝(丁国斌饰)、舞女媳妇梁敏(丁是娥饰),亭子间有老中医龚伯康(孔嘉宾饰)与寡妇女儿淑珍(王雅琴饰),灶披间住了一对流氓夫妻(杨飞飞、钱逸梦饰),阁楼上住着电气工人(邵滨孙饰)以及进步教师(解洪元饰)。就在这“七十二家房客”中,展开了一场革命与反动、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尖锐斗争。

这个戏由于有一定的思想性,生活气息浓郁,加上群星大会串,因而订票踊跃。原定只演4天,哪知新光大戏院门口人山人海,竞相购票,不得已连续演出了20天,结果超额完成5亿多元人民币,名列各种捐献榜首。上海市各界及各文艺支会纷纷来人来函表示慰问和祝贺。

与此同时,沪剧界前辈老艺人也都纷纷提出要为捐献飞机大炮尽绵薄之力。经支分会研究,同意7月26日起在中央大戏院日夜演出传统剧目《陆雅臣》、《男落庵》、《蓝衫记》、《张凤山卖布》。参演这些戏的老艺人当时均已年近古稀,陈秀山、沈筱英、沈林生等早已脱离舞台,然而他们还是再三要求重返舞台。特别感人的是双目已经失明的老艺人宋美琴,不顾大家劝阻,坚持要求参加演出,在演《蓝衫记》“十教训”一场戏时竟昏倒台上,经急救才苏醒过来。第二天又抢着化妆,演出《阿必大》。类似的感人事例,在抗美援朝义演期间真是不胜枚举。

1952年初,沪剧支分会对历时6个月的捐献运动作了总结。他们认为,从最早计划仅捐5000万元子弹费开始,经过后来的2亿、3亿发展到可以购买大炮,最终达到1O亿多元拟购“沪剧号”飞机,不能不算是沪剧界有史以来的一大壮举。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