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晚,夜幕还未降临,高温仍在发威,上海源深体育馆外早已站满等待入场的观众。随着《芦荡火种·办喜事》《红灯记·粥棚接头》等沪剧经典曲目唱响,第三届上海(浦东)沪剧艺术节闭幕演出拉开帷幕。“这是一种艺术享受。”戏迷朱桂芝一边欣赏一边用手机写起微信:“美好的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今年的沪剧节就要结束了,可以开启明年沪剧节的痴痴等待了。”
本届沪剧艺术节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市文广局等单位指导,浦东新区委员会宣传部、浦东新区文广局、上海沪剧院等单位共同主办。登上沪剧艺术节舞台的是13家上海专业沪剧院团、民营院团以及来自苏州、无锡、常州、南京等地沪剧团队的千余名专业演员和沙龙代表,可谓阵容强大、盛况空前,20多台沪剧大戏让观众过足了瘾。
今年恰逢沪剧表演艺术家、“申曲皇后”王雅琴诞辰100周年和沪剧表演艺术家、沪剧“王派”创始人王盘声逝世一周年。7月20日,艺术节开幕式演出以“向大师致敬”为开篇,由各家沪剧院团老中青优秀演员合作演绎两位艺术家的经典唱段。开幕式下半部分以“继往开来”为主题,将沪剧发展史上不同时期的经典剧目以及上海各沪剧院团近年来新创精品剧目一一呈现。闭幕式演出邀请了外地的沪剧院团和沙龙代表,他们与上海各区县沪剧沙龙的爱好者、大学生代表组成了近5000人的演出团队,为观众带来沪剧红色经典曲目大合唱,向前辈致敬、为时代放歌。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本届沪剧艺术节鲜明的主题词,不仅有大量的下基层慰问演出活动,上海慈善基金还与艺术节组委会联合举办了“沪剧节义工日”。
7月22日,申城高温达到40摄氏度。在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带领下,沪剧名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基层首站来到浦东川沙新镇,在沪剧迷顾建中家展开了一场精彩的沪剧派对。看着电视中的明星来到家里,顾建中一家四代喜出望外。“以往只晓得沪剧在伲身边,没想到今天大明星就在伲眼前。”顾建中激动地说。9岁的小孙女吴籽萱一点也不怯场,率先与茅善玉聊起来。曾在川沙沪剧团司职二胡的顾建中拉胡琴伴奏,茅善玉与吴籽萱合作演唱沪剧《雷雨》选段《盘凤》。一曲甫罢,吴籽萱又拉着青年演员朱麟飞唱起《燕燕做媒》,一边唱一边比划手势,引得众人啧啧称赞。吴籽萱的举动消除了家里其他人的羞怯,84岁的太爷爷顾佐才立马摇起折扇,来了段沪剧《庵堂相会》选段《春二三月草青青》,洪亮的嗓音中气十足。其他人也跃跃欲试,你方唱罢我登场。茅善玉就四代人的唱腔一一给予指导,让老奶奶王玉仙欣喜不已:“今朝能获得名家指点,是做梦也想不到的。”茅善玉则表示,能同从小接触沪剧的八旬老人切磋,更是难得。“此次在戏迷家中交流沪剧,让我了解了不少戏迷故事,感到受益匪浅。”
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动中喜获收益的还有一批北大学子。去年,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与上海沪剧院达成三年合作计划,原创沪剧《邓世昌》作为首部剧目于2016年10月在北京上演,吸引了北大、清华等首都10余所高校青年学生观看,精彩的演出激发了北大学子对沪剧和海派文化的好奇心。通过几个月的策划和准备,新组建的“北京大学沪剧院参访团”成员利用暑假来到上海沪剧院,感受正宗的“上海声音”。上海籍的大二学生孙怡雯是此次活动的召集者之一,她告诉记者,参加活动的不仅有上海籍的北大学子,也有毕业来沪工作的北大校友。“上海沪剧院一行让我们有了近距离接触家乡文化的机会,也让来沪工作的校友了解了沪剧、学习了沪语,从而更好地融入这座城市。”孙怡雯说,她期待剧院今后能推出沪剧讲座和沙龙,甚至让大学生参与沪剧创作等活动,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优秀传统戏曲的传承中来。
此后,上海沪剧院演员钱思剑、朱俭、吉燕萍等也相继开启了赴浦东新区三林镇、宣桥镇等地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动。通过走进沪剧爱好者家中,与老百姓零距离交流,推动传统戏曲的传播。“戏曲只有走进百姓中才能接上源头活水。”茅善玉表示,上海(浦东)沪剧艺术节不仅为基层民众提供了美好的艺术享受,也是保护、传承传统戏曲的举措。未来,上海沪剧院将面向海归人群、年轻白领等,进一步播撒沪剧的种子。(黄艺芹 记者/洪伟成)
(摘自 《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