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6月8日,文滨剧团在大中华剧场首演此剧。对此,秦瘦鸥先生在《秦瘦鸥作品精编戏迷自传》中有如下叙述:“1942年6月8日,文滨剧团在大中华剧场首演沪剧《秋海棠》,抢在了上海艺术团尚未排演完成的话剧《秋海棠》前面。”

“沪剧《秋海棠》公演几天后,筱文滨(本名张文俊,曾拜张文滨为师,故用此艺名)送来票子,邀我们去看戏。那天佐临有事,没有去,是费穆、顾仲彜、周翼华等几位和我同去的。走进场子里,看到里面挤着那么多的观众,已使我很惊奇;待看完后走出来,我们不禁相视以目,都从眼神里透露了一种惊奇和钦佩之情。”

“那天邵滨孙扮演的秋海棠、凌爱珍扮演的罗湘绮和杨飞飞扮演的梅宝,确实演得精彩,达到了深入角色的要求。尤其可喜的是这个剧本的内容迥异于我们所搞的话剧剧本,编剧赵燕士先生根据他自己的才识,从小说中选取了一些更适宜于戏曲表演的片断,以再现小说原来的主题,可称是一次成功的再创作。”

解放后,沪剧界也有多次演出《秋海棠》的记录。1956年,由勤艺沪剧团演于明星大戏院;1960年,苏州市沪剧团重新改编演出,改本重点修改了第一场《被骗成婚》、第五场《咫尺天涯》及最后一场《名伶之死》。同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再次演出,此改编本最后一场与苏州改本略同,即将秋海棠跳楼自尽改为秋海棠化名吴三喜,在上海某舞台充当“筋斗虫”,在台上失手,当湘绮赶来时,已奄奄一息,控诉了社会的残酷迫害。

颇有意思的是,在上海新光大戏院,艺华沪剧团同时上演了《秋海棠》,演员阵容也是十分强大,王盘声演秋海棠,王雅琴演罗湘绮,张剑青演梅宝。由于王雅琴、张剑青是生活中的母女演剧中的母女,因此更吸引了观众。1982年2月,上海沪剧院再度修改演出。《秋海棠》是沪剧改编演出较多的剧目之一。

1942年6月8日,文滨沪剧团在大中华剧场首演《秋海棠》编剧赵燕士,演出后场场满座,连演达数月。主演:邵滨孙(秋海棠),筱月珍/凌爱珍(罗湘绮),筱爱琴/杨飞飞(梅宝),王盘声(赵玉昆),筱文濱(袁绍文),筱文濱(罗少华),丁婉娥(罗嫂)

1946年中艺沪剧团《秋海棠》主演:邵滨孙(秋海棠),石筱英(罗湘绮),筱爱琴(梅宝)

1950年代艺华沪剧团《秋海棠》演出于新光大戏院,主演:王盘声(秋海棠),王雅琴(罗湘绮),张剑青(梅宝)

1961年《秋海棠》王盘声饰演秋海棠,王雅琴饰演罗湘绮

1956年9月20日起,勤艺沪剧团《秋海棠》演出于明星大戏院主演:丁国斌(秋海棠),杨飞飞(罗湘绮),赵春芳()

1962年8月上海市人民沪剧团《秋海棠》邵滨孙饰演秋海棠,筱爱琴饰演梅宝

1962年8月上海市人民沪剧团《秋海棠》石筱英饰演罗湘绮,筱爱琴饰演梅宝

邵滨孙(1919-2007.8.4)出生在太仓浏河镇,幼年丧母,少年时,随父从太仓乡下到上海谋生,为了纪念他的母亲,取名邵念慈。1936年,16岁的邵念慈正式拜申曲艺人筱文滨为师。因为筱文滨的老师是邵文滨,就易名为邵滨孙,参加筱文滨领导的文月社的演出,后来文月社改名为文滨剧团。邵滨孙第一次上角色是在《白艳冰雪地产子》(冰娘惨史)中演书童唐寿。从1937年邵滨孙18岁主演申曲第一部有声电影《贤惠媳妇》起,邵滨孙经常主演根据中外小说、电影、话剧改编的时装戏,成了文滨剧团的主要演员,还担任了剧团剧务部主任,当编导。1943年在京剧演员高百岁介绍下,举行了向周信芳拜师仪式,成为申曲界惟一的麒门弟子。1946年邵滨孙和石筱英等组建了上艺沪剧团,演出了《西太后》《叛逆的女性》《骆驼祥子》等剧目。

邵滨孙注重戏曲改革,又主演了《大雷雨》《杨乃武与小白菜》《白毛女》《母亲》《战士在故乡》《巧遇记》《星星之火》和《芦荡火种》等,塑造了性格迥异的艺术形象。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邵滨孙在舞台上塑造了杨乃武、刁德一、刘大哥等一大批性格迥异的艺术形象,《星星之火》中的“启发杨桂英”、《芦荡火种》中的“智斗”和《杨乃武与小白菜》中的“密室相会”等邵派名段广为流传,邵滨孙已被公认为是沪剧西装旗袍戏最有力的倡导者之一,时在四十年代末。

凌爱珍(1911-1983)上海人,13岁师从申曲老艺人陈秀山,不久进文月社和文滨剧团,与筱文滨、筱月珍和杨月英等申曲名角同台演出,声誉鹊起。解放后她组建爱华沪剧团,出任团长,在剧目建设和新秀培养上尤见成效,她主演的《桃李颂》、《少奶奶的扇子》和《谁是母亲》等剧目,在观众中产生广泛影响。特别是在《红灯记》中饰演李奶奶一角,至今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1973年担任上海沪剧团艺委会副主任。她擅长演花旦、泼旦、悲旦等角色,戏路宽广,演喜剧风格爽朗明快,演悲旦又充满凄切哀婉之情,后期演老旦也相当出色。她的唱腔富有变化,演唱以朴实流畅的节奏和清晰有力的吐字技巧引人注目,形成了沪剧“凌派”艺术。

石筱英(1918-1989)

筱爱琴(1928~1968)8岁入丁婉娥创办的婉社儿童申曲班学艺,与丁是娥、杨飞飞、汪秀英等同班,是班里最小的小妹妹,因此成名很早。她的唱腔刚中带柔,清丽明快,音色变化丰富,善于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筱爱琴于1946年与邵滨孙结婚,虽女演员频受送子观音的眷顾,但并未影响她艺术上的成长,上演剧目令人目不暇接,并参加了《罗汉钱》和《星星之火》两部电影的拍摄,1962年入党。文革开始,筱爱琴作为三名三高遭受迫害,因忍受不了造反派的残酷殴打,上吊自尽,年仅40岁。1978年由上海市文化局为其平反昭雪。

丁国斌(1922- 1993)原名潘启盛, 上海市人, 自小喜欢唱京剧, 40年代后期成为着名沪剧演员, 上海勤艺沪剧团台柱, 嗓音略哑, 但极具韵味, 戏路很宽, 以小生行当为主, 如广为赞誉的《为奴隶的母亲》中张根生一角,是他1954年原创的. 丁国斌塑造的其他令人难忘的舞台形象, 还有《龙凤花烛》里的炳文, 《妓女泪》中的陈老师, 《茶花女》中的杜维周(杜达民之父)、《劈山救母》中的二郎神等。1958年, 丁国斌调往长江沪剧团, 与施春轩, 汪秀英同台, 在《史红梅》, 《顾鼎成》, 《啼笑因缘》等戏中担任主要角色。丁国斌是少有的具书卷气, 注重自身文化修养的演员。

陈明珠(1939-)江苏吴江人,12岁从艺。先后在上海新声滑稽团、苏州市沪剧团任演员,后为苏州市沪剧团团长,1982年调苏州市滑稽剧团任副团长,国家二级演员,省剧协会员,苏州市剧协理事。
在苏州市沪剧团担任演员时,在《啼笑因缘》中扮演沈凤喜,《她含笑死去中》扮演许欣,《星星之火》中扮演杨桂英。《秋海棠》中扮演罗湘绮,《冰娘惨史》中扮演谢冰娘,曾在江苏省戏曲汇演中获二等奖。1957年苏州市青年演员汇演中获得优秀青年演员奖,先后参与了多部滑稽电影及电视剧《万元户》的拍摄。

沈金发(1926-)、笔名司恭,出生于上海川沙,江苏省剧协会员,1946年入上海文滨申曲剧团学戏,拜“一代宗师”筱文滨为师,建国后参加丁是娥、解洪元领导的上艺沪剧团任演员兼业余编剧。曾与文牧、宗华等合作编导《打花包》、《借妻堂断》及《陶福增休妻》(该剧曾由人民沪剧团出版)等。1958年参加苏州市沪剧团任编剧、编演《秋海棠》、《我的一家》、《红花朵朵开》等现代剧,剧团停办后调文化局、文联等单位工作,退休后参加文联艺术指导委员会为会员,又聘为业余剧团艺术顾问,常年参加社区戏曲组编导《新人新戏》等小戏为沪剧事业作贡献。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