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庾生 讲述
吴同宾、李相心 整理

《乌龙院》的“哑剧”,是纯用动作来代替台词,向观众说明情节和人物的心理活动。京剧里还有一种表演,虽有台词,但台词只是作为动作的一种掩饰物存在,并不能真正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的内心活动主要还是依靠动作来表现。这种台词与动作的目的不符,“说的是一码事,作的又是一码事”的表现方法,很有意思,在特定的情境下,也很生动,很有表现力。《审头刺汤》中陆炳在扇子上写了个“刺”字,暗示给雪艳把汤勤刺死,这一段戏是比较有典型性的表演。
陆炳看透了汤勤的意思,是想谋夺雪艳,就假装同意把雪艳断给他。汤勤见目的已达,就同意人头是真的,不再刁难陆炳,陆炳准备落案。这时,陆炳手里拿着硃笔,准备在案卷上批示(既是在锦衣卫大堂上断案、批卷,就必须用硃笔写,不能用一般墨笔写),一面装作无意识地把扇子铺在案卷上面。表面上看是在批写案卷,实际上却是在扇子上写“刺”字。而与这同时,他嘴里说的台词却是另一套官样文章。
“来,将雪艳解下桩来。……人头是真,已然落案了。有汤老爷为证。如今老夫为媒,……(这时“刺”字已经写了一半,用手虚按住,一面到砚台里去蘸硃墨,一面用眼角警惕地盯着汤勤的神色和动作。蘸好墨,见汤勤正在贪婪地盯着雪艳看,并没有注意到自己笔下的动作,就接着念)……将你断与汤老爷以为侍妾!(“刺”字写完了。边说边放下笔,右手拿起扇子,带“刺”字的一面朝里,右手在左肩上轻轻扇着--把字扇干,以免墨水下流,字迹模糊。一边扇着,一边嘴里还不停地说)……这汤老爷可比不得那去世的莫大老爷,(强调“去世”,表示人头确确实实是真的)必须要早晚间……(这时很自然地将扇交左手)与我小心‘刺"(伺)——候哇!”(念“刺”时,左手突然将扇面翻转,“刺”字正好斜着朝外,给雪艳看见。扇子的背面则对着汤勤,而汤勤的两眼正瞪视着雪艳)在念“刺”——字的时候,右手斩钉截铁地向“刺”字一指,同时两眼拢神,炯炯放光,逼视着雪艳,促使她密切注意自己的暗示。
陆炳说完后,汤勤还有话。在汤勤转过脸来看陆炳时,陆炳的扇面已经又朝里轻轻扇着。可见当汤勤再转过脸去看雪艳,背朝陆炳时,陆炳第二次又把扇面上的“刺”字翻过来给雪艳看一次,用来加深她的印象,同时也加深了观众的印象。在给雪艳看时,一面用手指着,一面用集中的眼神领着她的眼光,同时仍要照顾着汤勤的动向,以免露出破绽。
这段表演有几个特点:
一、陆炳嘴里说的台词完全是剧情所需要的,是陆炳必须向雪艳和在场众人交代的话。台词中的“刺候”,又是“伺候”的谐音词,语意双关,所以这段台词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废话。但说这些台词时的主要动作,却是在扇子上写“刺”字,而陆炳的主要思想活动和动作目的,又是如何设法将刺死汤勤的计划透露给雪艳。这样就形成了台词的动作之间的矛盾。但如果没有这段台词,就不可能掩护这一段动作;没有这一段动作,这段台词又变成了平淡无奇的语言,所以二者又是密切相关地联系着。这段台词和动作,实际是矛盾的统一体。难也难在这里。又要把台词说得郑重其事,恰当,得体,又要把主要动作做得明显而自然,把动作的目的交代得明确清楚。
二、扇上的“刺”字要找机会给雪艳看两次,以加深当事人和观众的印象,同时为后半出戏——《刺汤》埋好伏线。
三、陆炳自己的台词、动作、眼神,必须紧密配合,息息相关,面面俱到。而陆炳、汤勤、雪艳三个人的动作、部位、眼神,也必须互相紧密配合,谐调一致。
因此单纯从表演设计来看,这段表演是值得我们细致地探索和借鉴的。

(摘自 《京剧生行艺术家浅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