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桓:
凡事, 有一利便有一弊。有的利大于弊, 有的弊大于利。以此论京剧大赛, 我以为弊大于利。广义的, 从社会效益来说, 如此; 狭义的, 从参赛者的个人来说, 也如此。对于主办者和评委来说当然是利大于弊, 否则早就没人举办大赛了, 我们今天也就不用讨论这个议题了。
大赛打出的公开旗号是: 发现优秀新人, 繁荣舞台与荧屏, 鼓舞艺术优秀者和有利于艺术的兴盛。的确, 在历次大赛中, 办赛者, 参赛者, 观赛者都能看到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材; 大赛时, 舞台上, 荧屏上倒也繁荣一时。但是, 由于每次评奖都存在不公正的现象, 致使某些应该得高分的得了低分; 应该得低分的得了高分。因此使某些成绩优秀的参赛者遭到打击, 由此影响到再次参赛的信心。如果是少儿大赛, 评委们有失公允, 则沾污了孩子们的纯洁心灵。至于说大赛能促进艺术的发展, 那不是主办者所能做到的。演员的艺术再出色, 没有所在单位领导的培养和赏识, 给予更多的见观众的机会, 给他排演观众爱听爱看的好戏, 也是没有用的。如果有以上这两项照顾, 即使他没有参赛, 没有得奖, 也能为京剧的兴盛做出贡献, 也能在观众中产生影响。反之, 如果艺术水平不高, 尽管得了奖, 即使所在单位也给予照顾, 观众也不认可, 不买帐, 也不会有利于京剧的兴盛。
从参赛者个人来说,所得的利, 是能借此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技艺, 使广大观众增进了解。如果获奖, 会由此增加知名度, 甚至增加票房收入; 如果没有获奖, 必然情绪低落, 名誉受损,甚至从此一蹶不振。尤其是有些知名度的演员, 因为自己不善交际, 收入也不多, 得知某些评委胃口比较大, 更视大赛为畏途。当然,评委并非人人如此, 正直的, 有良知的终归是大多数。但是"一马勺坏一锅", 正直者,像在座的安志强先生, 有时正义不能伸张, 也就吃了"挂落儿"。
总之, 赛事以少办, 甚至不办为好。就京剧来说, 从"老三鼎甲"到谭鑫培、王瑶卿, 以及前后"四大须生"等等诸公, 都不是由评委"评"出来的。而是由于他们的艺术为广大观众所喜爱, 在观众中建立起威望。梅尚程荀所以为"四大名旦", 主要是靠他们的艺术在观众中的影响。有人说他们是观众投票选出来的, 可是没有列入"四大名旦"的于连泉(筱翠花)先生, 论其影响和威望为什么不亚于"四大名旦"?有些花旦戏, 尤其是泼辣旦和刺杀旦的戏, 就是梅尚程荀都为他挑大拇指。倒是"四小名旦"和什么"童伶冠军"等等是观众投票选出来的, 可是今天有谁知道那个是"四小名旦", 那个是童伶冠军呢? 如果有人以为举办大奖赛, 对发现新人材, 激励参赛者提高技艺有益, 还是应该继续办的。愚下之见, 要办, 就要革除旧习, 打破陈规, 与其设评委, 不如由广大观众投票。但是谁又能保证某些艺术不佳但财力充沛的演员花钱买选票呢?倒不如真正做到观众与评委相结合, 而不是拿广大观众当幌子。评委一要避嫌; 二要懂表演艺术; 三要能够说明打分的原因, 不仅能评分, 还要能评论。
张学津:
自从京剧有了大赛以来, 就出现了一种怪现象: 年纪越轻,学戏越少, 名气越大; 真是一夜全国闻名, 十年只会一戏。在剧团里, 你不用他吧, 他是全国"最佳演员"; 用他吧, 就会两出半戏。剧团是靠演戏过日子, 就靠这两出戏, 怎么吃饭呢?都说京剧要走向市场, 你没有足够的商品, 在市场上怎么能站得住?过去的老前辈总说, 要艺压着名, 不要名压着艺。现在是盛名之下, 其实难副。这使我自然想起了我的老师马连良先生, 还有我的父亲张君秋和许许多多的前辈。他们之所以创造了在中国京剧史上影响重大的艺术流派, 没有一个是赛出来的, 全都是"唱"出来的。 所谓"唱"出来, 不只是说他嗓子好, 唱得出色, 而是靠自己的表演艺术通过一场一场的演出, 在观众中逐渐扩大影响, 并经过积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众群,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必须要有自己的追星族。就好象一种商品或一个工厂, 要通过自己的推销和广告, 赢得观众的欢迎, 从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一步一步地占领市场, 成为市场的名牌。如果是假冒伪劣的商品, 名气再大, 也只能是红火一阵就要被市场淘汰。如果你的商品不错, 广告也做得不错, 但是卖了两天就断档了, 或者产量不足, 早晚也是要被别人挤出市场的。因此就要求演员必须有高超的艺术, 还要有足够的演出剧目。
当然,一个演员要争取观众, 占领舞台, 不但要有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延长剧目, 还必须经过一个传帮带的过程: 比如老谭(谭鑫培)先生和凤二爷(王凤卿)带起了梅兰芳; 梅兰芳先生又带起了余叔岩和言菊朋; 尤其是谭富英先生一直跟梅尚程荀和徐碧云等唱戏, 直到自己唱大轴戏也能满堂, 具备足够丰富的演出剧目才打出自己的旗帜; 比如马连良先生一开始也是陪着杨小楼、荀慧生、梅兰芳、尚小云等先生唱戏, 逐渐得到观众认可, 才自己成立扶风社, 挑班唱戏; 后来我父亲先跟着尚小云先生唱戏, 后搭谭富英、马连良的班, 长期给马先生、谭先生挎刀。经过自己不断地努力, 欣赏他的观众越来越多, 当他发现许多观众都是奔他来的, 有时他在前面给马先生和谭先生垫戏, 可是不少观众看完他的戏就退场了, 随着观众的积累和剧目的积累, 这才使他感到自己可以成为一个比较合格的演员, 这才使他感到自己具备了挑班的资本。否则, 刚刚能叫观众喝彩, 就以为自己了不起了, 不管观众会不会来买自己的票就要挑班, 岂不是拿自己的饭碗当儿戏, 开玩笑吗? 显然, 这些前辈从学戏到演戏, 从给别人挎刀(当配角)到自己挑班唱戏, 再从自己挑班到提携青年演员挑班, 他们走的是一条脚踏实地的道路, 也是一条代代相传的"传帮带"的道路。显然, 要走这条路, 没有真本事不行, 演出的剧目少了不行, 知名度小了不行, 票房价值低了不行, 说白了, 没有足够的本事让观众来买票, 挑班就是一句废话。正因为他们走的都是这样一条扎扎实实的发展道路, 所以我们的京剧艺术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演出剧目得到极大的繁荣。那么我们现在的演出剧目为什么少了?艺术水平为什么降低了? 就是因为学了两出剧目片断, 还不是整本大戏, 就可以成为全国最佳演员, 就可以一夜成名, 就可以分到房子, 获得高级职称, 就可以和自己的老师平起平坐了。听说有个程派演员就会《锁麟囊》中的"春秋亭"和《窦娥冤》中的"探监"这么两段就成了程派传人了。您说说, 我们的演出剧目怎么能丰富?演员的艺术水平怎么能提高?可见通过大赛学戏少, 成名快, 是好事, 更是坏事。
郑子茹:
据说只要有人一提起京剧大赛, 许多观众就会很自然地想到我, 仿佛这十年来, 京剧大赛就成了我的名字后面的阴影。其实,我本人对京剧大赛有许多遗憾, 也有许多感慨。仅我回国这两年, 走到那里, 都有人告诉我: 他们都替我打抱不平, 他们都是支持我, 喜欢我的观众。我真的好感动, 因为那已经是十年以前的事情了, 他们还想着我, 为我感到惋惜。
当然, 凡是关心我的人都希望知道内幕。很想知道那次大赛, 我是如何以最佳的演出状态获得最低的得分。这个分数使观众愤怒了, 使主持人刘璐也愤怒了, 更让我大哭一场。不过到今天, 我只能告诉大家, 原因就是京剧内部的门户之见, 就因为我是王玉敏老师的学生; 就是因为我的头脑太简单, 只想对观众说一说我创作《目连救母》这出新戏的经过, 而忘了面面俱到, 结果我成了这次大赛的牺牲品。有人以为是我参赛的剧目《目连救母》这出戏本身有问题, 其实这出戏从设计到排练, 这位前辈都是参与者, 都是他同意了的。不过, 正因为我的这次失败, 我反而赢得了更多的观众, 赢得了更广泛的舆论关注, 这十年中, 我得到了无数的同情和安慰, 使我跟观众的距离更近了, 我的心情也平衡了, 我真想对观众说一声:谢谢。 当然我们今天谈大赛, 不应该就事论事。而应该总结这十几年来历次大赛的利弊得失, 找到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我感觉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确立给艺术打分的标准问题。体育大赛是以快慢,轻重, 高低, 多少为标准的, 在一个统一的动作中,在统一的时间和地点中,在统一的规则中进行比赛,多一分就是冠军, 少一分就是亚军; 快百分之一秒就是金牌, 慢百分之一秒就是亚军。这个标准是公正的, 合理的, 也是科学的。那么我们的京剧能不能也找到这样一个公正、合理、科学的打分标准呢?不能。既然你没有一个公正、合理、科学的标准,你的打分又怎么能公正、合理、科学呢?
我们的京剧在技巧上还是可以分出快慢, 高低, 多少的。比如唱腔的音调、节奏的准确,跟头的高低和多少, 踢出手时是否失误等等都可以作为一种艺术技能互相比一比,促进基本功的提高。但是, 作为一项表演艺术,在技巧中灌注了思想感情, 人物个性, 综合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 就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而不可能根据表演的快慢和多少来评价出一个艺术形象的优劣, 也不可能找到任何进行评比的正确规则。你说梅兰芳好。我就说程砚秋好。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绝不能因为你说梅兰芳好,就给程砚秋打一个低分; 也不能因为你喜欢程砚秋, 就给梅兰芳一个低分。在对待艺术上, 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个性, 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爱, 这也是极其自然, 正常的事情, 但是偏爱不能说明艺术的高低和对错, 也不能作为我们衡量艺术水平的标尺, 更不能成为我们打分的规则和依据。因为我们的艺术是为观众服务的, 所以, 检验艺术和艺术家的标准只有一个, 那就是观众, 就是上座率, 就是剧场的票房价值。在我们的京剧史上,每一位成功的艺术家都是因为他赢得了观众。如果想通过大赛而毕其功于一役, 忽视了观众这个关键因素, 就是获得了金牌, 也是没有任何含金量的。总之, 表演艺术不是竞技比赛, 给艺术打分不像给体育比赛评判那样有一个公正、合理、科学的规则,因此, 京剧大赛的分数就不可能是公正、合理、科学的。十多年来,这样的大赛除了热闹一时, 至今还看不到有什么积极意义。
2001年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专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