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2月,北京城寒风凛冽,可坐落在东长安街上的中央饭店门前,却是人头攒动,车水马龙。饭店的二楼大厅,彩旗高挂,热闹喜庆。这里,在戏曲史上享有盛誉的中华戏曲专科职业学校校长、我国著名戏剧家焦菊隐正在主持建校以来的首次学生拜师仪式。
所拜老师是名噪剧坛的京剧老生演员马连良,当时,三十几岁的马连良正处在艺术创作的高峰,飘逸潇洒、巧俏细腻的马派艺术蒸蒸日上;精力旺盛的马连良在剧坛风头正健,自将一军。马连良演出繁忙,但他乐于提携后进,传艺授业。此前,已有李万春、马盛龙二人用口头形式列于马氏门墙。可举行隆重仪式,正式行礼收徒,这对马连良来说还是生平第一次。
向马连良行拜师礼的是两个年仅14岁的孩子。两个孩子穿着式样相同的全新的长袍马褂,这是戏校为拜师仪式专门定做的礼服。两个孩子中,个子瘦小的名叫王金璐--后来是名扬全国的"武生泰斗",另一个身材适中的名叫王和霖--30年代后期,少年的王和霖即以出色的演技获得了"小马连良"的美誉;40年代末期,王和霖加入革命文艺行列,唱遍大江南北;50年代末期,王和霖北上宁夏,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事业努力奉献;晚年,王和霖设帐课徒,为培养戏曲人材做出了突出成绩。90年代,为表彰王和霖的表演艺术和戏曲教学上的突出成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宋任穷欣然命笔,为王和霖题写了"薪传马派,身系梨园"的大字条幅。 长在梨园中 1920年9月5日,王和霖出生在北京前门外佘家胡同。"和霖"是入戏校后取的名字,他原名叫王瑞霖。瑞霖的祖父王寿山,行医为生。父亲王世荣系电报局职工。
乍看之下,小瑞霖的家庭似乎与梨园界无关,其实不然,小瑞霖自幼即生活在浓郁的戏曲氛围当中。从地理环境上看,他居住的佘家胡同临近大栅栏,那里是戏院云集的所在,又是戏曲艺人聚居的地区;从人事关系上看,瑞霖的母亲有四个兄弟都是京剧演员,而且都在京剧武生名家俞振庭组建的斌庆社里唱戏。大舅郭兰亭唱老生,二舅郭斌彦唱小生,三舅郭庆永唱花脸,四舅郭庆鹏唱武生。除去母系一支的影响外,小瑞霖还受到姑姑王世珍的影响。王世珍与小瑞霖的父亲是同父异母的兄妹,论年纪,她只比小瑞霖大四岁。王世珍自动酷爱京剧,家长为她延师学艺,很快,她就登台演出了《虹霓关》《女起解》《宇宙锋》等旦行戏。
王家不幸。小瑞霖5岁丧母,9岁丧父,他是靠奶奶养大的。奶奶对王家的这根独苗视若珍宝,每天接送小瑞霖到附近的一家私塾读书。可几位舅舅根据自身多年唱戏的经验,断定外甥唱戏会更有出息。
舅舅开始带小瑞霖去看戏。李万春、蓝月春演的《两将军》,王少楼演的《定军山》,俞步兰的旦角戏,小奎官的花脸戏,俞华庭、俞赞庭的生净对儿戏等都让小瑞霖看得如醉如痴,历久不忘。见到小瑞霖对京剧入了迷,几位舅舅不失时机地请来一位赵达斋先生为小瑞霖开蒙说戏。
在赵先生的指导下,9岁的小瑞霖很快学会了《浣纱记》《武家坡》等老生唱功戏。此时,姑姑已在城南游艺园以"艳美玲"艺名登场。经舅舅极力撺掇,小瑞霖以业余演员的身分在城南游艺园登场,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舞台生涯。
这天的戏码是《武家坡》。女主角王宝钏由艳美玲扮演,男主角薛平贵由小瑞霖扮演--一次有趣的姑侄同台。
进了中国第一座戏曲学校 1931年,小瑞霖唱戏越来越入门,家里决定把他送入科班深造。
当时,北京的富连成科班办得最红火。科班出来的雷喜福、侯喜瑞、马连良、于连泉、谭富英、马富禄等早已名扬剧坛。家长为小瑞霖选择科班,首先瞩目富连成。
经过一位乐队先生唐宗成的介绍,奶奶把小瑞霖送到坐落在虎坊桥的富连成科班。总负责人叶春善上下打量小瑞霖,然后让小瑞霖打几下拳,踢几下腿,练唱试音……测验之后,叶春善点头首肯,接受小瑞霖入科班。 奶奶不放心,要亲自看看科班的情况。她把科班的宿舍、饭堂、练功处浏览一遍,当她看到孩子们咬牙咧嘴地下腰、劈叉,看到先生用刀坯敲打犯错误的学生时,她对手中的一份"关书大发"也就是孩子进入科班的契约感到沉重了。她害怕那契约上的"生死病疾,各由天命"的字样,害怕王家的独苗遭到不测。思虑良久,奶奶把孙子领了回去。就这样,小瑞霖没有去富连成学戏,而是继续到私塾中去读四书五经去了。
小瑞霖人在私塾,心却在那锣鼓喧天的舞台。一天,先生讲课,小瑞霖发现一位同学--李志彬不见了。
李志彬与小瑞霖不但是同学,而且是邻居,是一起长大的小朋友。这俩人都是独生子,性格有点相像,都是不爱说笑。
李志彬不来上学,原来是投考了中华戏校,他就是后来剧坛上著名的京剧小生李德彬。
让小瑞霖奶奶感兴趣的是李志彬家长介绍:中华戏校既学唱戏,又学文化,老师不打不骂,学生有吃有穿……为照顾小瑞霖的兴趣,又喜欢那"不订不骂",奶奶把小瑞霖送入了中华戏校。
中华戏校全称是"中华戏曲专科职业学校",创办于1930年。首任校长焦菊隐不但精通中外戏剧,而且立志要为民族艺术培养一代新人。时年二十多岁的焦菊隐革故鼎新,办学中,他继承老戏曲科班的延名师、精传艺、严课徒、多实践等优良传统,更引进新的教育方法,中西结合,把学校办得生机勃勃。
戏校计划招收八科学生,八科学生的名字按"德和金玉永昭令明"的顺序排列。小瑞霖入校时,"德"字已有二十多名学生,他便排了"和"字,取名"王和霖",是"和"字科的第一名学生。
王和霖被分配学老生,陆续向陈少武、鲍吉祥、王荣山、张连福等教师学戏。
教师当中,要求最严、教学最细的是张连福。张先生做演员时没有太大的名气,可在戏曲教育上却很有成就。
上"脚步课",也就是学生们学习走台步,张先生不但传授走"老头脚步"时腿要弓起、腰要前塌、胸要抠住等基本要领,还亲自示范。张先生喜欢王和霖,对他的要求也就分外严格。就拿"走脚步"来说,他除了课上教授之外。更把自己潜心研究多年的各种人物、各种脚步的走法倾囊传授给王和霖。从张先生这里,王和霖学到并掌握了走脚步的多种诀窍:戴白胡子怎么走,戴黑胡子怎么走;穿官衣怎么走,穿褶子怎么走;文人怎么走。武将怎么走;此外,人物的心情、所处的环境、身体健康情况等许多内容都能在走脚步上反映出来。王和霖的走脚步实际上就是对人物的形体描绘和心态的外在表现。几十年来,王和霖的走脚步享誉剧坛,不能不感谢这位循循善诱的张先生。(未完待续)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