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台京剧传统折子戏的演出中,《挑华车》的马嘶,用真声录音效果取代了传统的唢呐效果;《四杰村》也用上了气氛光,制作出夜色的舞台氛围,引起诸多议论。
传统戏的写意性,对现今的专业剧团来说应该是个常识性的命题。以唢呐营造马嘶、鸦叫声,竹笛营造鸟鸣声,铙钹营造水波声,鼓营造雷鸣声,历来如此,世所公认。此种声音表现形态与有鞭无马、有浆无舟、有车轮(旗)无车、有轿帘无轿、以及桌椅叠山、桌椅搭桥的景物表现形态;与一个圆场数十里、室内室外一抬腿、几声更鼓变昼夜、大白光下演黑夜的时空表现形态;与演员歌化的语言、舞化的形体动作的表现形态,构建了一个和谐、统一、完美的传统戏的写意艺术形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若出现真似、实似,都有损于写意艺术形态的完整性,将伤害传统戏的筋骨。
在大量的传统戏中,夜间戏不少,如《三岔口》、《武松打店》、《时迁盗甲》、《四杰村》等等,此类戏妙在亮中摸黑,亮中演绎伸手不见五指。怎么业内人却如此不识货,自作聪明去动手动脚,搞什么夜色氛围光,不能不说是件极大的憾事。即使在新编戏的演出中,气氛光也在烘托人物的内在心境,而不在于再现生活的真实。
无独有偶,有些传统戏搬上荧屏,把舞台演出的表演技法,直接拿到实境中。戴着髯口在曲径回廊中做着舞蹈化的身段台步,在山坡下、小桥上舞动七尺长袖,着实让人倒胃口。
应该加以辨析的是:传统戏与新编戏、舞台演出与实境戏曲电视剧,有其共通性,也有其差异性和各自的特色,互通有无,优化组合,关键在一个“化”字,应化合而不能凑合。因此,艺术手法、表演语汇,有些可以通用,有些则不可以通用。比如有景与无景、实景与虚景,在程式的运用和组合方式上,就很有差别。若是任意把适合某种戏曲样式的艺术语汇硬塞进另一种样式,则不能说是"新意",只能说是出格。所以对传统戏应取慎重态度,即便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构想,也应先认真研究研究、弄弄明白再动手,以免闹出专业团体不该出的笑话。

(摘自 原《梨园周刊》)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